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1/ 07 08:49:06
来源:新华网

饶力文:全媒时代 让新闻拥有更多可能

字体:

  2020年12月6日,饶力文(左一)在四川凉山“悬崖村”拍摄微纪录片《战贫之路》

  我是一名90后记者,但我不是传统的记者,我更愿意称自己为新闻的创新表达者,因为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让新闻拥有更多可能。

  这段视频,来自我们为建党百年拍摄的微电影《望北斗》。这是唯一一部从浩瀚宇宙视角讲述百年党史的新闻产品。

  全媒时代,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我们想要寻找一种面向年轻受众、适应网络传播的全新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

  人们向来把中国共产党比作“北斗”,能否围绕“北斗”这个意象来讲述百年党史?一次头脑风暴时,大家偶然谈起,宇宙中大部分星星离地球非常遥远,它们的光线穿过浩瀚宇宙来到地球,需要漫长的岁月。那北斗七星离地球有多远?带着疑问,我们搜索了相关资料,结果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惊了。

  大家可以看到,北斗斗柄最末端这颗名叫“摇光”的星星,距离地球恰巧约100光年!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见的北斗星光出发之时,恰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年代。

  百年间,北斗星光穿越茫茫宇宙,奔向地球。而中国大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包括了几代人的血泪与欢笑,也包括了无数英雄前辈的坚守与梦想……仰望与建党同一时期的北斗星光,令人不禁产生一种奇特的穿越感。

  整整10个月,我们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终于利用特效手段将这个极具穿越感的创意变为震撼人心的画面。

  我们还查阅了数百万字的文字材料,跑了10多个省份采访调研,行程上万公里,挖掘出一批百年党史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片中邓中夏一家的结局是令人非常伤感的。他和妻子在敌人的法庭上见面,却不能相认。这一眼,竟成了永别。

  他们共生过4个孩子,但一个也没能留下来。第4个刚生下来就送了人,从此失散在茫茫人海之中。查到这段资料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即使这个孩子最终活了下来,也很可能终生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是不是偶尔也会在梦中梦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们辗转找到了李英的侄女,据她回忆,李英下半辈子都在找这个孩子。

  从至死没能找到失散孩子的革命先辈,到声嘶力竭思念牺牲战友的抗战老兵;从甘愿领头跳海的改革先锋,到义无反顾的扶贫干部,我们用脚“跑”出了一大批珍贵的独家素材。

  微电影《望北斗》上线后,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导激励数以亿计当代中国青年学习党史、致敬先烈。

  用新闻更多的可能性,把深厚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当代青年,是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年,从沙漠到黄河,从雪山到森林,从悬崖“天梯”到隔离病房,我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感谢这份职业带给我这样的机会。作为一名新闻的创新表达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次次走入基层、走入生活的经历,才让我更能够感知到用最新的手段做最新的新闻表达,对于当下中国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华社6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拍摄的微纪录片《心中的牵挂》,以融媒体表达创新核心报道;我们的创意短片《大道之行》,用总书记同期声串联全片的模式被不少媒体效仿,沿用至今;我们采制了面向全球受众的中国脱贫微传记片《战贫之路》,用15种语言向世界讲述了总书记带领中国战贫的艰难历程,在海外青年网友中引起了“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大讨论……一次次的创新表达,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甚至少年,听到了党的声音、了解党的事业。

  今年6月,在《望北斗》的采访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个人,他带给我的感动,让我更加坚定要把这条创新新闻表达的路走得更远。

  2021年6月16日,执行导演饶力文(左一)在广西百色采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那一天恰是黄文秀牺牲两周年的日子

  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

  去往广西的路上,听说老人近期比较疲惫,所以对于采访效果,我心里没底。

  顶着烈日,我们赶到黄忠杰家,在架摄影机的间隙,我忽然得知,那一天正好是黄文秀逝世两周年的忌日。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采访这位老父亲,我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2020年4月6日,饶力文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采访拍摄“夕阳老人”

  这时,黄忠杰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从房内缓缓走出,非常消瘦。那时我才知道,他自己也已身患绝症。开始采访,当我问出第一个问题后,他的眼眶就红了。回忆起黄文秀离家的那天,老人家更是数次落泪。

  两年前,黄忠杰刚刚做完肝癌手术,下不了床,黄文秀趁着周末请假回来照顾父亲。得知帮扶的村子遭遇洪水,不放心的她决定连夜赶回去,却在半路遭遇山洪。

  黄忠杰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和还在上大学的黄文秀在天安门城楼上游览的合影。黄忠杰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那一天,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天。也正是那一天,在黄忠杰的鼓励下,黄文秀决定毕业后返回老家工作。

  这家人,用生命诠释了坚守。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用最新的表达,让更多网络中的青年了解他们,记住他们,传颂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采访的最后,我问黄忠杰老人,如果还能再选一次,你还会让自己的女儿回来吗?他说,会。

  如果有人问我,再选择一次职业,你还会选择记者吗?我的答案也是,会。这条路,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华社总编室国际传播融合平台编辑。2020年初赴武汉抗疫一线采访报道,被评为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新华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作为主创人员参与《望北斗》《大道之行》《领航》《战贫之路》《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等融媒体产品创作,参与的作品4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纠错】 【责任编辑:徐宙超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6121143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