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12/ 14 08:02:57
来源:人民日报

上海创新举措,探索“双减”政策落地

字体:

  上海创新举措,探索“双减”政策落地

  “减”出了时间 充实了成长

  核心阅读

  作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试点地区之一,上海打出“组合拳”,探索学习辅导、课后服务等创新举措,让“双减”政策红利惠及每个家庭和孩子。“减”出来的时间,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和丰富的亲子活动充实,深化全面育人,助力健康成长。

  12月7日,周二下午,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梦幻冰雪”社团花滑队的孩子们在一家冰上运动中心的冰场上飞驰。学生们能在课后服务时间内接受国家级专业教练指导,进行冰上运动,这是上海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出现的新气象。

  作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试点地区之一,上海打出“组合拳”,让“双减”政策红利惠及每个家庭和孩子,更和谐、更温暖、更健康的教育“新生态圈”正在形成。

  线上名师线下导师,全方位育人

  停了学科类校外培训,孩子学习跟得上吗?上海动足脑筋,用创新举措化解家长焦虑:加强学校主阵地建设,做强做优免费学习服务,推出“空中课堂”升级版“名师面对面”。

  9月13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上海的初二、初三学生可以通过“上海空中课堂”网络平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和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与各学科的名师“面对面”,听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们讲述课程难点解析,如有疑问可以在线提问。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高频问题,老师们还将集中解答。为保障学生睡眠,“空中课堂”晚上9点前结束,周末可以回看。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表示,“名师面对面”的推出,是上海发挥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促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也能通过这些优秀教师的课程,对其他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截至12月1日,“名师面对面”栏目累计收视观众已达354.3万人次。

  线上有名师,线下有导师。今年9月,上海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中小学校全体教师分别与每位学生匹配,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并开展有效家校沟通。导师与学生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学业,更是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少学校结合“双减”实施,根据学生校内课后服务项目选择、拓展课程选修、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等情况,为学生精准匹配导师,激发学习动力。在宝山区鹿鸣学校,作为导师的蔡亦冰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涂鸦”方式,架起与青春期学生沟通的桥梁。“一周情绪卡”让孩子们画一周的心情。“孩子有了自己的专属导师,感觉学校生活更温暖了。”很多家长欣喜地说。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闵辉表示,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就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探索数字应用场景,个性化教学

  “小明过生日,要将一块圆形大蛋糕分给全班29名同学,最少需要切几刀?”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六年级的数学课上,陈纯老师的问题让课堂热闹起来——这是一堂“智慧同侪数学探究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上海市求真中学、虎林中学和泗塘中学3所学校的学生同时听课。

  “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助手”……在率先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实践的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老师们可对学生答题出现的错误进行归因,答疑指导更有针对性,作业布置有了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新变化。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可以进“作业答疑站”解惑,在“音乐聊聊吧”减压放松。四(5)班数学老师张智玮说:“作业质量高了,整体学习效率提高了。”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同样建立了作业分层辅导管理机制。9月开学以来,该校三至五年级98%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校完成作业。

  作业减量不减质,以减量倒逼质量,以作业撬动课堂,上海为此先后出台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相关措施,10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并通过专项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家校社联动

  下午3点半后,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老师张玲带领下,踏进学校农庄试验田,研究水稻的种植环境和种植技术。这是张玲团队结合学校“追寻最闪亮的星”特色课程,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的项目化活动。

  今年,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实现100%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每周5天、每天不低于2小时的托管服务。这也为全面育人拓出了新空间。上海在制定标准基础上,鼓励一区一策、一校一方案,多种活动排列组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结合校内社会实践、多彩活动课程、课后校外社会考察等资源,设计了八大类近40个活动科目,建设了30多个“一室多用”的活动课场馆。梅园中学开设无人机、鼓乐、健美操、篮球、绘画等12门体验课程,学生“走班”轮换参加。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开发“校园微信课后服务智能平台”,学生每月自主选课,平台生成一生一表,学生活动情况、哪门课程更受欢迎一目了然,方便动态调整。

  打破围墙,资源共享,家校社共育,让校内课后服务有了丰富优质的“助力源”。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有近百名教师对区域内中小学“送教上门”,提供100余门公益性课后服务课程。徐汇区长桥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请来专业花样跳绳机构授课,周边15所中小学的孩子和家长每周都可以报名免费参加公益运动课程。他们推出58个项目的共享清单,与辖区中小学合作,开设武术、越剧、剪纸、绳编等优质课程。

  11月15日,“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上线试运行,首批课程包含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健康、综合类四大类,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均可免费使用。此前,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首次公开征集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项目,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很快就收到了702个机构(单位)申报的4821门课程与活动。

  “双减”之下,家长有了更多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和空间。前不久,上海举办首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周”,108项活动聚焦“成才观”“生命教育”“亲子沟通”三大主题,线上线下互动,引导家长“行为示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双减”加课后服务,让家长和孩子们开始习惯没有书面作业,“减”出来的时间,由多样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和丰富的亲子活动充实。“一增一减,操场上运动助威声多了,教室里研讨声多了,校园里歌声多了,亲子间欢笑声多了,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说。(记者 姜泓冰)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816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