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粮仓”新传-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11/ 13 12:53:40
来源:新华社

“天府粮仓”新传

字体:

  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首先必须守牢耕地红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中国饭碗”装进更高质量的“成都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曹宇阳 编辑金明大

  2022年8月,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成都市新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节点,以成都为核心区的“天府粮仓”,曾发挥过关键性作用。

  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秦国蜀守李冰,胼手胝足近20年,修建起了世界上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曾经饱受岷江水患之苦的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难之际,“天府粮仓”再立功勋。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8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了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其中写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省在保障新中国粮食安全方面一直处于重要地位。

  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天府粮仓”肩负着新的使命。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 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续写“天府之国”新传奇的过程中,作为核心区的成都,应着眼于打造“中国西部现代粮食产业高地”,承担起探索中国粮食产业现代化前沿性问题、解决中国粮食产业发展关键性挑战的新时代使命。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如何破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认为,这首先是从战略高度上,对四川和成都粮食生产做了服务全国大局的定位。换言之,首先必须守牢耕地红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中国饭碗”装进更高质量的“成都粮”。

  2022年7月,成都市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5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7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

  “一带十五园百片”,将是成都“藏粮于地”的主战场。

  2023年4月26日,成都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强调,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要充分认识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表示,这个“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成都有别于其他超大城市的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2100多万人口中有427.7万人常住乡村。“天府粮仓”的建设提升,因此也是关系到能否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战略性问题。

  事实上,“联城带乡”的成都,近年来在耕地保护上面临着比传统农业区更大的挑战。比如,随着城镇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农户受利益驱动更愿意种蔬果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出现了部分耕地“非粮化”的现象。

  为此,成都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目前,成都已设立了市、区(市)县两级总田长和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制”,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动态监测、审核调度、分级查处、服务保障、情况通报、督导检查、考核约谈、奖补激励、沟通协调等九大监督制度。

  成都还在全国首创了“耕评”制度,即“占用耕地前置评价”,从源头上做好耕地管控。与此同时,成都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目前,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343.1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并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同时推动低效林果、苗木有序腾退恢复种粮。

  “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将占成都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粮油(粮经)产业园区15个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产量23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

  “做精”现代农业

  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还意味着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做精”现代农业。

  《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十化同步”: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效益多元化。

  在探索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成都率先进行了模式、政策和制度创新。

  成都崇州市的“90后”女孩王伶俐,是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管理着3900余亩高标准农田。

  一个不到30岁的女孩,打理近4000亩高标准农田,放在王伶俐父亲那一代是难以想象的。但如今,依靠农业“黑科技”和制度创新,王伶俐干得得心应手。

  2010年,崇州隆兴镇黎坝村15组30户组建了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首创了“农业共营制”——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负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农业全链条服务平台。

  在这个被写入四川省一号文件的创新模式之下,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引进了无人植保机、大型喷雾机和大田北斗系统,已经实现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全程农业机械化。最忙的时候,3900余亩地也只需要20来人在田间打理。2021年底,合作社入社农户每亩分红达到了782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2年,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在的崇州市隆兴镇及周边区域被确定为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带十园百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伶俐又带领团队承担起园区新建成的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的运营工作。

  5月18日,天府粮仓产业园丰收画面(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成都创立建成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制度体系,全市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有24026人,预计到2025年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万名。成都还出台措施,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养老保险,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业职业经理人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规模,最大限度减轻其生产经营后顾之忧。

  智慧农业也在成都加速发展,已建成200个智慧农场,实现耕地智能化监管的农田达61.95万亩。

  根据《实施方案》,未来的“一带十五园百片”区域内,机械化将基本普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基本全覆盖,“推广应用面积达98%以上”;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标配。

  种业“最强大脑”

  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有三个关键点,除了切实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种质资源”。

  种子被称作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在种业发展上,成都也已重点布局。

  位于成都邛崃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是中国首批五个国家级种业园之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种业园区,也将是撑起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种业“最强大脑”。

  2022年8月, 天府现代种业园鸟瞰图(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供图)

  规划总面积95平方公里的天府现代种业园,集科技研发、双创孵化、博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不但搭建了“一库一院五中心” (即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孵化中心、种业实验中心和种业博览中心)重大功能平台,还建成了8万亩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雅南猪省级保种场等省级核心育种场,致力打造“中国西部现代种业发展高地核心承载区”。

  其中,2023年9月揭牌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被称为种子界的“诺亚方舟”,承担抢救性收集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的任务。中心库能贮存180余万份(剂)农、林、牧、渔等种质资源,在现有设计标准条件下,最长贮存时长可达50年,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这里看到,种子贮存库实现了完全“无人化”。智能机械臂会自动识别每个贮存箱的条形码,再通过传送履带完成存取流程。根据不同的保存需要,种子会被分别送到室温0℃至–4℃的中期库或-20℃的长期库保存,有些动物种质资源还会使用液氮封存。

  振兴种业,要培育顶尖企业。种业园内现已聚集了近30家领先的种业及关联企业,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良性循环。

  四川天豫兴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种业实验中心建成了1200平方米实验室,专长是对种子在分子层面进行“基因控制”。其独创的“基因超进化系统”和“自优育种”技术体系,能快速、精准开发出具有除草剂抗性等优良性状的植物新品种,相当于为种子加上“芯片”,目前已拥有国际、国内多项发明专利。

  2023年9月8日,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天府现代种业园召开,多位院士专家齐聚,共谋推进中国种业振兴。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志勇表示,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双低油菜”优势产业带,将以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把现代种业作为纳入全市2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加强“建圈强链”。

  成都与重庆两地还联手成立了西南首支1.5亿元天府种业产业基金,创新推出专项“种业贷”,力争构建起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科技创新、良繁基地建设、链主企业集聚、种业博览交易、园区示范引领“六位一体”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体系。

  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对于成都来说,还意味着繁荣都市农业、布局大地景观。

  从成都市区一路向南,驱车一小时,就能看到碧绿大田中,一片如“风吹稻浪”般的曲面形体建筑群,与大地轻盈相接。

  这是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恺院士设计的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主展馆。与传统的封闭式展馆不同,这个由大跨度钢木结构棚架和彩色ETFE膜材构成的展馆显得开放通透,其外立面上还安装了7600平方米的透明LED网屏,2022年9月首次来到成都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在这个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的农博园内,会展中心、大田展区、文创空间、特色街坊、林盘民宿一应俱全,“田馆相融,会产一体”,是一场“田间地头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郭晓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成都,具备典型的“现代都市农业”特征,即农业不但要提供农产品,更要成为城市人口进入乡村、体验农业的重要空间,需要具备消费场景、科研基地、教育研学、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

  在《实施方案》中,天府农博园被定位为“天府粮仓”的展示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可谓是“现代都市农业”的最热消费点和最佳实验场。

  如今的天府农博园,是成都人周末爱去的打卡地和亲子游的好去处。打开社交平台软件,关于农博园“亲子游攻略”和 “拍片攻略”的帖子数不胜数。

  迄今为止,天府农博园已成功承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川台农业合作论坛等国家级、省级综合性活动30余次,其他各类展览展示活动300余场,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区域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看到,以乡村为场景的多种新经济产业,也在这里孕育发芽。

  在这里,光伏企业通威建设了占地21亩的“现代智慧渔光一体示范基地”,探索“渔业+光伏”“渔业+稻菜”等“渔业+”全产业链可行性;留学美国的农业硕士张传峰创立了58现代农业全国总部基地,打造集种植示范、种苗繁育、技术输出、电商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川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台胞姚智怀培育了1500亩的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获评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巍开创了月光宝荷·当代少年研学旅行营地,2年中超过4万人到访,入选“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

  未来,天府农博园将作为四川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集成展示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方位博览四川“三农”工作成果、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的综合平台。

  “农博园将吸引全国和全球领先的农业企业前来交流,将带动新的科研技术、人才和资源源源不断进入成都。”郭晓鸣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7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