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7日电 题:他们在沙海腹地打造“中国深度”
新华社记者
2月2日,在深地塔科1井,工作人员在协同机械进行钻井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车行沙海,一路颠簸不断,后视镜中车轮带起的沙尘滚滚向前,车窗左前方,模糊的井架逐渐清晰。这是我国最大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也是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现场。
自2023年5月30日开钻以来,截至目前,这口井已钻进至9800多米,万米突破在即,“中国深度”正不断刷新。“现在井底钻头所在地层距今6亿年左右。”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首席技术专家、“深地塔科1井”井长王春生告诉记者,虽然越往下钻难度越大,但整个团队有信心实现钻探目标。
记者在井区现场看到,高耸的钻机已经更换了10多组钻头。钻头整齐码放在地上,表面坚硬的金刚石“齿牙”已被磨损得近乎光滑。“有时候钻复杂地层,就像用牙齿咬钢板一样,连个印儿都留不下。”王春生说。
作为设计井深11100米的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负责实施,随着深度持续逼近万米,这口井正成为我国深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突破、钻探工具强度验证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索深地领域的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迈出坚实一步。
2月3日,在深地塔科1井,科研人员在用显微镜研究地底深处取上来的岩屑。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上天难,入地更难。王春生说,“深地塔科1井”对于开发超深油气、拓宽人类认知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钻探开发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目前,所有钻杆连起来超过9公里,面临超高温、超高压的挑战,还要保持精准垂直钻进,难度可想而知。”
为确保万米深井早日顺利钻成,这个春节,130多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选择坚守在沙海腹地继续奋战。“作为石油人,能够为我国首口万米井钻探出一份力,这是我的荣幸,家人也为我自豪。”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基础研究部课题经理杨果说。
杨果介绍,这是他时隔多年再次在井上过春节,为了第一时间掌握钻井动态变化,从开钻之初钻探现场就集聚了一批地质、泥浆、钻探工具等钻井领域专家,他们每天根据井下各项数据变化调整钻机。“我们就是要全力以赴合力攻关,争取安全顺利钻成首口万米深井。”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室外寒风刺骨、黄沙漫漫,但工人们的营房内已经张灯结彩,充满节日氛围。“我们准备了全国多地多种样式的特色菜,保证工人们过个好年。”西部钻探巴州分公司“深地塔科1井”生活营地负责人蒋平告诉记者,除夕之夜,还将有一些工人家属来到营地和他们一起过年。
这是2月3日拍摄的深地塔科1井(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距生活营地不远处,约20层楼高的钻机在茫茫沙海中巍然屹立,专为这口井设计制造的钻机正源源不断地突破地层。“我们要将重达2000多吨的钻头、钻杆和其他设备打入地下,穿透10多个地层。”司钻王瑞荣说,参加工作近20年,此次面对新型国产自动化钻机,他仍有许多陌生内容需要学习。
离开钻探现场的路上,寒风依旧呼啸。立春已过,9800多米的地下,万米钻机正不断挺进,中国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步伐持续加快。(记者李响、顾煜、苟立锋、宿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