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4 05/27 17:18: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评: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

字体:

  新华网记者白佳丽

  近日“洋院士”现象引发的关注似乎告一段落了,但对此现象不应就这样放过。公众期待,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让学术圈重塑唯实、唯真、唯学风气。

  “给钱就能评”“缺少过硬科研成果”……一些所谓外籍“院士”引起的质疑已不是第一次。关于“洋院士”现象的讨论,表面上关注的是“洋院士”的含金量,实际上拷问的是国内学术人才评价体系和学术诚信问题。

  我国高校“破五唯”、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已推进数年,但一些科研机构、高校,依旧以“帽”取人,将“帽子”与学术资源配置、人才待遇等挂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科研人员“帽子”与职级挂钩。其中,院士头衔尤其被科研院校追捧。

  当选国内院士之难众所周知。有人自然而然想到国外的“洋院士”。虽然此“院士”非彼“院士”,但很多人分不清,在国内有一定市场。

  “洋院士”受到质疑,消解的不仅仅是个人信誉,更是学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任由“注水”的“洋院士”充斥学术界,挤占本该属于真正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必会侵蚀学术的纯粹性和科研的严谨性。院士这一崇高的学术称号的含金量,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洋院士”问题绝不能轻轻划过,“洋院士”的水分得挤。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称号认证机制,不仅让掺水的“洋院士”无处遁形,也让真正被国际学术领域认可的学者发挥更大作用。而根本上,要校准科研领域对人才称号理解和使用的偏差,让“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让“甘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占据主流。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