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7/29 14:19:01
来源:新华网

教育是双向的自我完善——儿童剧《荡起双桨》演绎“船校”教育变迁

字体:

近日,济宁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荡起双桨》作为第十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剧目,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上演。

儿童剧《荡起双桨》剧照

王升安和曹桂英在“船校”上坚守40年,倾其一生先后教导3000多名渔家孩子读书识字,有近百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在不堪风浪的“船校”中,这对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用文化给湖区孩子插上了人生腾飞的翅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励志儿童剧《荡起双桨》的故事来源。

“教育是老师用爱引导孩子成长、治愈孩子伤痛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回馈老师爱与关怀、帮助老师完善自我的过程。桨是双的,师生彼此为桨,教育才能发展,人生才能走得更远。”剧评家、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与审美理论研究所副主任赵燕喜表示,《荡起双桨》不仅反映了湖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揭示出教学相长的教育真谛。

《荡起双桨》是济宁艺术剧院2020年创排完成的重点剧目,以“船校”青年教师林一燕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为主线,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展示孔孟之乡文化扶贫成果。在剧中,湖区教育发展作为暗线,为主线剧情提供了背景,支撑主线故事的展开,展现湖区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的精神内涵。

儿童剧《荡起双桨》剧照

剧中展现的人物,除了志愿来“船校”的老师林一燕,坚守了30年的老校长,还有孤儿毛豆豆、残疾学生张小柔、父亲酗酒的男孩于小飞、家境较好却留守湖区的学生王大富等,这些人物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济宁艺术剧院院长侯劲松表示,《荡起双桨》在这些特殊人物的碰撞中,折射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理想信念问题、家庭问题等,这也是当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找到答案,但是可以把所有老师和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某些问题揭示出来,与观众一起共同面对和探讨。”侯劲松说。

该剧编剧王娟表示:“《荡起双桨》中有一处写老师让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然后把做的梦写成作文的情节,是我童年的真实经历。我的这位老师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我记得他有一个很大的皮箱,里面全是书,他曾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他还写过一篇《我想变成太阳》的文章。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就是一轮‘太阳’,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儿童剧,作为一种专门面向儿童观众的戏剧种类,在特别强调现场感、互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儿童剧《荡起双桨》没有止步于表达教育真谛,它还通过湖区教育的变迁,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乡村基层教育的巨大发展,展现出乡村教育扶贫的巨大成绩。

硬件上,微山湖区的湖上学校从几艘小船发展成有几间教室的大船,再到最后建立陆上学校,教室更加宽敞明亮,还有了能让孩子们跑步、打球的操场。软件上,以林一燕为代表的年轻教师让湖区的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他们愿意留在湖区,为湖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用爱引领孩子们成长。这些变化背后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对乡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持续重视和支持。

儿童剧《荡起双桨》剧照

《荡起双桨》正是书写和记录了时代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是对主旋律文艺创作的一种践行。虽然诞生不到两年时间,该剧就收获了多项荣誉。

侯劲松表示,希望通过《荡起双桨》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勇敢面对自己,向着自己的理想启程前行,内心就会充满阳光。只要勇敢荡起了双桨,梦想就会启航。

【纠错】 【责任编辑:邢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