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20 11:05:42
来源:新华网

第二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

字体:

  2023年11月17-18日,第二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

  论坛以人与自然的当代关系:共存、互鉴与可持续为主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莹、国内外从事遗产研究与实践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管理者代表共五十余人出席论坛。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致辞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对与会嘉宾到来和论坛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北京大学为世界遗产国际交流所做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在世界遗产国际合作方面进行的积极实践,充分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积极践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携手腾讯基金会、信德集团、泰康保险集团、中国银行、贵州茅台基金会等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先后开展了“亚洲文化遗产教育合作网络”等项目,资助了“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联合考古”等项目。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公开征集亚洲基金标识,启动“共同愿景”——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推介项目,并诚挚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大学以及各位学者指导、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参与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网络,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视频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在视频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秦昌威秘书长提出: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其次,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探索遗产保护新思路,还应大力开展遗产教育和培训,不断加强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建设。秦昌威秘书长期待论坛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方案、新智慧,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对与会嘉宾到访燕园表示欢迎。姜国华介绍了论坛主办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世界遗产研究和培训教习的非营利性组织,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第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中心在北京、上海、苏州有三个分中心。北京大学丰富的学科建制为北京分中心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这一跨院系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平台亦在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以及遗产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姜国华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充分发表真知灼见,并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助力博士生、研究生培养。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项目闭门会现场

  论坛期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围绕即将启动的“共同愿景”——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推介项目和标识(logo)征集举行专门会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莹主持会议并介绍项目情况,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剑葳、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东南大学教授董卫、中山大学教授张朝枝、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以及来自巴基斯坦、比利时、赞比亚等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项目给予赞许同时提出宝贵意见,表示会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并面向国际广泛传播。该项目主要围绕包括但不限于亚洲地区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遴选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关优秀案例,讲好交流互鉴的遗产故事,传播人类多元文化的世界声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区域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杨碧幸作主旨报告

  在为期两天的会程中,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基斯坦、比利时、赞比亚、哥伦比亚,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以及教科文组织各相关二类中心与教席的与会学者就“世界遗产发展趋势”“考古遗址类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关系”“村落与文化景观类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历史建成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及“自然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六个专题开展深度交流。论坛还召开了青年论坛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邀请从事遗产研究的青年学者、博士生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九寨沟等十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发布、讨论最新研究成果,分享遗产保护与管理经验。

论坛嘉宾合影

【纠错】 【责任编辑:邢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