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07 18:25:53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黔西南的苗寨印象

字体:

  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苗族在我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人口总数位居55个少数民族中的第5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和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诸多原因,苗族相互隔绝,居住分散,并不断迁徙,形成了苗族三大方言以及多个次方言和多种土语。

  居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现有人口近30万,按语言划分,苗族三大方言(东部方言、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均有,同时也存在若干个次方言和多种土语。虽然苗族各方言分支之间的语言不通、服饰不同,但其民族心理、民族伦理道德观念、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居建筑以及民风民俗等是基本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其文化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形式之多彩是众所周知的。

▼ 黔西南州常住人口的民族构成

  现居于黔西南州境内的苗族,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4000多年前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苗族的后裔;

  二是战国时期楚国苗军攻占夜郎国后屯兵于此的苗族的后代;

  三是明朝洪武年间湘西苗军随明军攻占普安后屯兵在此的苗族的子嗣;

  四是明清时期因战争、天灾或游猎、游耕而迁入的苗族的后代;

  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人退伍安置、学生毕业分配以及工作调动到黔西南工作的苗族干部及其子女。

▼ 黔西南州苗族方言支系分布比例图

  由于黔西南州的苗族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且迁来之后均相聚成寨或分散而居,并一直保留着其原有的语言、服饰和习俗,故而形成了如今这种多方言多土语的情况。

  中部方言(黔东方言)苗族支系:自称“瑁”“嘎闹”,俗称“黑苗”。操黄平语的称为“格别”,操台江语的称为“格澳”。总人口约9万人,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32.6%,其语言完全相通,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等也基本一致,主要聚居于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和册亨县等地。总体上该支系居住相对集中,只有少量呈分散杂居状态。

▼ 鲤鱼坝苗族风情村位于兴仁县屯脚镇境内,鲤鱼湖畔居住着 200 余户苗族同胞,其服饰、首饰、拿绣工艺品及独特的生活习俗,体现了苗乡文化的古朴淳厚和多姿多彩。

  西部方言(川黔滇方言)苗族支系:人口约12万,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43.48%,是黔西南州苗族三大支系中人口最多的一支。但由于其方言土语较多,相互间语言不通,即便是最为相近的语言中能沟通的词语最多也不过百分之三四十,其服饰差异也较大,居住零星分散。

  东部方言(湘西方言)苗族支系:人口只有四五百人,仅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0.4%,主要聚居于望谟县石屯镇的松团(达耸村1组)、岜凤湾和排沙三个村寨,自称“果熊”,俗称“红苗”“红族”。该支系苗族由于人口少,在周边布依族和汉族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已基本布依化或汉化,苗族的语言、服饰和生产生活习俗已丢失,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讲一点点苗话。

  湘西汉语方言苗族支系:操湘西汉语方言,旧时称“喇叭人”或“湖广人”,现称“喇叭苗”,约7万人,主要聚居于北盘江上游的晴隆县、普安县等地。该支系苗族系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南抽调苗民编入明军,并随明将傅友德、兰玉、沐英入黔征讨所谓“民叛”后屯兵的苗族的后裔。

▼ 正在进行武教戏表演的“喇叭苗”。生活在晴隆、普安两县的“喇叭苗”,以其衣袖呈喇叭状而得名。这种宽衽大袖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明代服饰特点。

  在服饰上,州内各支系苗族,男装均无大异。苗族妇女服饰依方言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少量居城市者着汉装外,居山寨者一般保持着苗族的传统款式。东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束髻于头顶,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未婚少女梳单辫,喜缠白色长头帕,上身着青色或蓝色布衫,裤为宽大筒裤;中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至今一直保持着黔东南黄平县等地苗族妇女之古老式样;西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各次方言土语支系互不相同,各支自有其特点。

▼ 盛装的苗族女子

  黔西南苗族能歌善舞,歌舞种类繁多。就歌而言,可分为古歌、情歌、酒歌、盘歌、飞歌和儿歌等。作为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歌,表情达意,扣人心弦。在喜宴以及迎来送往中所唱的酒歌,更是热情洋溢,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盘歌、飞歌亦充分体现出一种智慧和友爱以及祝福之情;作为少年儿童吟唱的儿歌,也是朗朗上口,富于乐观和启发性。

  所有民歌,曲调不一,演唱中的情感色彩也不相同,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积极追求美好未来的心愿。舞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板凳舞、铜鼓舞系集体舞蹈,少则数人共舞,多则几十人,甚至几百几千人一起舞;芦笙舞系边吹芦笙边跳舞的一种舞蹈,可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也可一些人吹芦笙、一些人不吹芦笙混合舞,舞种类别多,气氛十分热烈;烧灵舞系一种祭祀舞蹈,主要是在进行祭祀时进行演跳,演跳由以鼓相配唱跳和以芦笙相配吹跳两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乐曲各异,所反映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怀抱芦笙唱跳,一个吹着芦笙唱跳。

  黔西南州的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过大年、过小年、“二月二”节、“三月三”节、“四月八”节、“五月五”节、“六月六”节、“月半”节、八月八食新(辰)节暨苗族风情节等。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八月八食新(辰)节暨苗族风情节是黔西南苗族人民极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彼时正值稻谷黄熟收割时节,苗族同胞们洋溢着丰收喜悦。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烤一锅热腾腾的米酒,煮一甑香喷喷的新米饭,或邀客共饮,或举家同乐,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 苗家八卦宴

  部分图文摘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黔西南》

【纠错】 【责任编辑:陈硕 】
阅读下一篇:
01007006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4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