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1 11/ 12 18:44:15
来源:新华网

【财经翻译官】海洋里有什么?6.2万亿背后的蓝色经济密码

字体: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9.5%!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漂亮成绩单——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2%;全国新承接海船订单量同比增长257.2%,创10年来同期最高水平;重点监测的海洋行业中新登记企业13743户,同比增长8.3%;38家海洋领域IPO企业完成上市,融资规模74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8倍;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效益增势良好,有超过七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为全年海洋经济平稳运行打下较好基础,四季度我国海洋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复苏。

  在前三季度海洋经济稳定恢复的背后,更强劲的发展势能正在积蓄。

  当前,山东、浙江、江苏等多个沿海省份已经陆续发布了“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优化海洋经济区域格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措施”等多个重点维度进行谋篇布局,以期在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其打造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更多省市向万亿冲刺

  向万亿规模冲刺,已经被部分沿海省份明确列为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

  《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1万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8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5%。

  根据《2020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江苏2020年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为7828亿元。此前,我国海洋经济前三强,广东、山东、福建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已超万亿,浙江接近万亿。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海洋经济万亿省份将有望达到五个。

  陆海全域协同发展

  作为2020年GDP超过10万亿的经济大省,江苏把“沿海”当成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背后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图为9月6日的南通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被赋予了差异化定位,并明确了目标任务。比如南通,要逐步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按照规划,南通将加快建设沿海绿色产业集聚带,建成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另一方面,则推动沿江重化产能向沿海有序升级转移,加快提升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海洋经济发展能级。目前,位于江苏连云港,总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目前已进入投产准备阶段。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的海洋经济新格局——“一环一城一带”,即突出环杭州湾海洋科创核心环的引领作用;联动宁波、杭州,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生态海岸带、金衢丽省内联动带、跨省域腹地拓展带等四带支撑。

  面对江浙的追赶,2020年海洋经济规模位列全国第二的山东也有硬核“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协同”的发展布局。其中,青岛被赋予了核心引领的定位,烟台、潍坊、威海市则为骨干,建设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对于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全域”“协同”发展趋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表示,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高效联动、协同发展的局面意味着,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体现出更强的拉动作用。

  重点突破

  记者梳理多地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发现,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将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以山东为例,未来五年,烟台的发展重点是现代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潍坊的重点是海洋化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威海的重点是现代渔业、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并明确提出了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的目标。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恢复的过程中已经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超过八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42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0%;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有超过七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且有接近两成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在3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企稳回暖,有超过七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未来海洋经济中还有更多的潜力有待挖掘”,韩立民表示,绿色可持续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他建议,有资源的城市还可以围绕海洋碳汇做文章。尤其是加速蓝碳创新平台建设,增加蓝碳产品供给。目前,厦门、威海等城市已经开始蓝碳布局。今年7月,厦门设立了全国性的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4月,《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发布,预期到2025年底,威海蓝碳经济在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财经翻译官】黄浩/文)

【纠错】 【责任编辑:李童 】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5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