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2/ 24 15:29:45
来源:新华网

【财经翻译官】谁说冰“碳”不能同炉?北京冬奥会上的“绿色实践”

字体:

这是2月6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夜景。新华社记者 丁旭 摄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闭幕,这场“冰雪盛会”正式告一段落

  “中国圆满兑现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回顾冬奥画面。无论是场外的蓝天白云,还是场内低碳设施,亦或是场馆建设赛后利用,无一不在生动诠释“绿色奥运”的理念和实践

 

俄罗斯奥委会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训练中。新华社记者 丁旭 摄

  用黑科技编制环保“冰丝带”

  自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就不断上演破纪录的好戏,“最快的冰”实至名归。

  运动员们屡破纪录的同时,“冰丝带”的“绿色成绩单”也在刷新奥运会的录。

  以往冬奥会多用氟利昂等传统材料制冰,但这种材料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且安全性差。“冰丝带”首次采用了世界上最环保、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采用该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

  “虽然这种技术之前也有在冰场上用过,但要在‘冰丝带’这一万多平米的‘超大’冰场上使用,还是首次,难度可想而知。”泛华体育重大项目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建设和改造中,泛华体育承接了“冰丝带”、“冰立方”以及“冰之帆”的制冰项目建设。

  “由于没有可参考的相似工程和技术案例,在施工过程中只能不断摸索。”上述负责人表示。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冰丝带”终于通过测试。二氧化碳“制冰自由”不再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相比传统制冷方式,该制冰方式能效可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而且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还可以提供70℃热水以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上述负责人表示。

  从受“嫌弃”的温室气体摇身一变,成为好评无数的奥运赛场冰面,二氧化碳在“冰丝带”完成了奇妙蜕变。

一名工作人员在“冰立方”进行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速冻”“水立方”成就双奥场馆

  “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都能运行的双奥场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完工的改造场馆,“冰立方”在2019年12月就完成了赛道认证。

  别看用时不长,但要想实现“冰水转换”并不简单。

   由于冰壶国际赛事场地要求一届比赛做一次,哪怕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间只间隔不到两周时间,冰壶场地也需要在冬奥会结束后立即融化,为冬残奥会重新制冰。

   如何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就成了改造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泛华体育负责该项目的施工团队为“冰立方”量身打造了一种特别的制冰方式。

  “我们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完美解决了‘冰水转换’这一‘冰立方’成型过程中的大难点。”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系统建成后,只用二十天时间,“水立方”就通过快速组装搭建变成“冰立方”。

  “冰水转换”的成功让奥运场馆再利用成为可能,也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办赛提供经典范本。

  据了解,在北京冬奥会之后,冰水转换技术还将继续在国家游泳中心实现,助力场馆绽放更多的可能性。根据赛事需求,夏季为水、冬季为冰,不仅可以继续为各个级别的冰壶赛事服务,同时也能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冰面下层的转换结构可实现场馆的多样化运营,为举办演出或其他重大活动提供一个完整平坦的场地。文/游苏杭

【纠错】 【责任编辑:游苏杭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91711284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