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新动能|一度“绿电”背后的经济学“密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15 16:58:16
来源:新华网

绿色发展新动能|一度“绿电”背后的经济学“密码”

字体:

  新华社西宁3月15日电 一座座风机迎风而立,叶片飞转,风被“捕捉”进一条条输电线路;一排排光伏板横卧戈壁,熠熠生辉,光能被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向中原地区输送。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绿电”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还可通过自然循环,实现永续利用。一度“绿电”如何产生?其中又蕴含多少经济价值?记者在位于“世界第三极”的青海省探寻答案。

  青海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超过10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青海统筹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截至2023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成;新能源装机突破37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8%;2023年,青海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一角(2023年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2020年7月15日,世界上首条主要输送风光新能源的青豫特高压工程带电投运。自此,源自青藏高原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电力,源源不断直送中原大地。

  眼下,青豫特高压工程累计送电493亿千瓦时,相当于支撑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绿电外送范围拓展至14个省份,北京大兴机场、杭州亚运会都用上了青海“绿电”。“绿电”的外送通道仍在不断优化完善,第二条、第三条外送通道建设也提上日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绿电”优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原崛起。

  春节假期后,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碳丝分厂副厂长汪荣与员工就未停下抢生产、赶订单的脚步。在公司碳化四车间一段300多米的走廊内,数排退丝架整齐排列,“绿电”驱动下的氧化炉按照预设的温度运行,一根根白色原丝经过氧化、低温碳化等工序被加工成黑色碳纤维。

  “一根单丝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细 ,一束1米长的SYT65(T1000级)碳纤维,重量只有0.5克,但其强度可以承担500公斤左右的力量,手指粗的一束碳纤维,就可以拉动两架飞机。”汪荣介绍,被誉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材料,曾一度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市场上长期供不应求。如今,这里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已走向全国。

2月22日,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浡 摄

  “青海‘绿电’具有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这是我们选择落户青海的主要理由。”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峰说,强度比钢大,质量比铝轻,公司生产的系列高端碳纤维将满足国内新能源领域对国产碳纤维的应用需求。

  同样被青海“绿电”优势吸引的还有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从2006年开始,该公司就在青海布局多晶硅产业。“与东部地区火电相比,青海‘绿电’具有价格优势,以我们青海基地一年耗电60亿度计算,电价低一毛我们就能节约6亿元的成本,减排二氧化碳约500万吨。”公司董事会秘书梁哲说,用清洁能源生产多晶硅,将有效减少光伏产业“碳足迹”,既符合企业节能减排需求,也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在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2023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解统强 摄

  青海“绿电”也在持续为实现“双碳”目标探路。2023年7月,由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挂牌成立。这一中心通过建立分析模型以全省企业用电数据计算碳排放数据,初步打通企业“绿电”使用量与碳减排的数据互联。此外,青海首批114家重点用能企业近三年的能耗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碳账户”数据也已纳入监管实现动态更新与实时共享。

  如今,新时代的青海依托“绿电”优势,通过聚焦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持续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策划:陈凯

统筹:于卫亚、曹晓轩、史卫燕

记者:解统强、史卫燕、王浡

海报:卡娅梅朵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