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向“新”而行 绿能澎湃——中国华能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6 09:51:49
来源:新华网

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向“新”而行 绿能澎湃——中国华能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字体: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向“新”而行 绿能澎湃——中国华能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新华社记者戴小河

  建设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发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二、民生供热量国内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1200亿千瓦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成立近40年的“老牌”能源企业,中国华能坚持“先立后破”、创新与传统业务并举,着力构建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培育等机制,攻坚硬核科技、贡献澎湃绿能。

  厚植绿色底色 以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新质生产力

  沿澜沧江云南段溯游而上,10余座大中型水电站拦河而立,两岸风机高耸,光伏板映日生辉。

  这是“西电东送”南部通道重要电源——以水风光为主的华能在滇多能互补基地,装机超3000万千瓦。

  中国华能董事长温枢刚说,企业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位于甘肃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华能陇东能源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黄沙席卷中,起重机的主吊直插云霄,精准地将塔筒、机舱、叶片送上云端……

  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80%,项目投产后,黄土高原上的烈日疾风,每年将转化为140亿千瓦时的绿电,通过特高压输电网“闪送”至齐鲁大地。

  陆地与海上并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粤西、北部湾……中国华能已投产15个海上风电场;由其牵头研制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将于近期在浙江海上吊装,整机国产化率超90%。

  截至2024年5月,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8000万千瓦,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达1200亿千瓦时。一个个新能源标志性项目,展示着中国华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探索。

  走进国内首个千万点秒级国产实时数据平台——华能新能源智慧运维平台控制中心,大屏幕上闪动着包括中国华能在内的13家央企超7900万千瓦的新能源生产数据。机组运行状态、功率、发电量均实时呈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尽收眼底。

  管理庞大的新能源资产,需要新的配套机制。平台投运以来,已接入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储能四大板块,是国内接入新能源场站装机规模最大、点数最多的数据系统,实现新能源产业全区域、全机型、全数据覆盖,可提供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控和数据支撑。

  减污降碳 以技术改造挖掘新质生产力

  5月24日,世界首创、华能原创的低温法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正在华能临沂电厂进行工程验证。

  这是一套装置于煤电锅炉尾部的设备,经过它的烟气污染物被冷却吸附后“一网打尽”,回收的水分和余热输送回机组继续利用。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同样可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

  从“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循环利用”提升,是煤电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也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突破口。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煤电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兜底保障作用更加凸显。”温枢刚认为,要进一步挖掘煤电减污降碳潜力,推进煤电向“煤电+固废”、生物质发电、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方向发展。

  在4月举办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中国华能研发的“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溶液强化再生系统与方法”荣获发明金奖。

  这是一种领先的碳捕集技术,其特点是高效低能耗,让捕集成本直降40%以上,即将应用于华能陇东能源基地正宁电厂,打造全球规模最大、能耗最低的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

  煤炭是煤电的“口粮”,绿色矿山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也让煤电的“底色”更绿——

  在呼伦贝尔华能伊敏露天矿调度中心的屏幕上,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一辆辆无人驾驶电动矿卡的行驶轨迹,电量、载重、时速等数据从矿山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各型矿卡在煤海中自动穿行。

  温枢刚表示,中国华能一方面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守牢传统产业“基本盘”,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建设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 以前沿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有着“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山东荣成石岛湾,矗立着一座全球独一无二的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

  2023年底,它正式投入商运,实现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从实验堆迈向商用市场的跨越。

  “不怕没有电、不怕没有水、不怕没有气、不怕没有人。”华能石岛湾核电公司运行值长仝礼允用“四不怕”总结高温气冷堆的技术特点,“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即使反应堆突发故障或遭遇自然灾害,一切操作系统都失灵的情况下,不依靠任何外界干预,反应堆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物理特性保持安全状态。”

  从图纸到核电站,背后是近20年的技术攻关、数千次的试验:

  研制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整合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集点成链协同突破……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高精尖技术落地见效。”温枢刚说。

  下一步,中国华能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丰富多层次创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