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6/ 26 20:40:35
来源:新华网

航天情满暖香江——航天专家访港纪实

字体:

  新华社香港6月26日电 题:航天情满暖香江——航天专家访港纪实

  新华社记者胡喆、周文其、王茜

  狮子山下,香江之畔。在迎接建党百年和香港回归24周年之际,从6月22日至26日,一批特殊客人到访香港。

  他们是来自神舟、长征、北斗、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重量级专家。他们中,有精神矍铄的老院士,有正值壮年的总设计师,有活力十足的生力军。

  别开生面的讲座、精彩纷呈的对话,香港同胞在与航天专家们一场场交流中,感受着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激发出爱国奋进的力量。

  香江畔的“航天热”

  满满的行程中,两位白发老者的演讲格外引人注目——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虽然年事已高,他们仍主动请缨、赴港交流。

  6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在香港大学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

  “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

  在香港的日子里,两位老院士敞开心扉、妙语连珠,所到之处,皆是满堂喝彩。

  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的累累硕果,引得参加活动的香港学生和市民赞不绝口。是什么,如此吸引着他们?

  65年来,中国航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实际行动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

  在香港大学,龙乐豪院士为大家展示了一张中国航天跨越的精神图谱。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一个个烙印,标注着中国航天特有的精神力量。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龙乐豪由衷感慨,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宝,就是航天精神;航天精神中,爱国是精髓、奉献是主旨、自主是根本、协同是支柱、攀登是追求。

  以“火星人”自称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是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的代表。在他看来,天问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不是偶然,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必然。

  “中国航天60多年积淀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精神财富,让我们随着梦想的实现而成长。”孙泽洲说。

  掌声是共同的心声

  “这些科学家才是真正该追的星!”这是连日来航天专家所到之处,香港市民最多的一句感慨。

  14岁的中学生凌悦仪与多位同学相约,参加了24日上午龙乐豪、孙泽洲在香港大学的讲座。两场讲座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航天人克服了不少困难、解决了很多问题,终于令天问一号探火成功。

  “听完讲座,我觉得现在祖国航天的发展真的很厉害,希望过几年可以听到更多喜讯。”凌悦仪说。

  27岁的杨乔然听讲座时,不时提笔记录。他分享体会时说:“了解到很多原来不了解的东西,长了不少见识。虽然和我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但多了解知识绝对是多多益善。”

  6月25日,在香港皇仁书院,戚发轫(前排中)等嘉宾与学生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在皇仁书院,当88岁的戚发轫院士走进礼堂时,全场起立鼓掌。长逾一分钟的掌声是在场数百位学子共同的心声。这场讲座,不但礼堂内坐得满满当当,还有不少师生在线观看讲座直播。

  与礼堂内的掌声相呼应的,是互联网上无数网友发自肺腑的感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爱这个国家的每一寸热土。”关于航天的骄傲和自豪在传递,关于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在传递。

  月宫取宝、月轨对接、太空投递……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嫦娥五号任务中的艰辛与坎坷,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感触最深:“关键时刻,总是理想和信念支撑我们走了下去。”

  在与香港科研工作者合作探月项目的过程中,胡浩更感受到了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特长和能力。

  “他们信念坚定、勇于承担,遇到困难时不是躲避,而是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展现出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胡浩说。

  全球100强大学,这里就有5所;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在此设立;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了22所联合实验室,涵盖多个研发领域……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实力,一直在不同科技领域为国家作出贡献。

  “通过科学家的讲座,相信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能更真切地了解航天精神,提升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说。

  “航天专家团队来港交流,就是为了激励香港青年学子树立星辰大海的科学梦想和自立自强的创新自信,让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爱科学爱航天,进一步提升国家认同感,增强家国情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说。

  携手走向“星辰大海”

  航天在香港,有着非凡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正是祖国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后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

  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学会见活动后的拍照仪式上,戚发轫院士特地将参与嫦娥、天问等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容启亮拉到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两人牵着手直到合影结束。

  “嫦娥五号探月、天问一号探火,我们都很荣幸参与了。”容启亮介绍,团队研发的装置,帮助嫦娥五号成功完成了月表采样返回任务;为天问一号任务研制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为探测器着陆火星提供了支持。

  在不到3年内要完成交付,各个环节不能出纰漏。容启亮团队曾辗转严寒的兰州、长春等多地,来不及休息就立即进入实验室跟进试验进度,最紧张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还有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吴波团队,协助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开展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着陆区地形地貌分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次赴港交流的团队中,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王婧雨、李龙等5名优秀青年代表,也与香港高校开展过合作,或有在港学习经历。

  6月25日,在香港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学,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为学生讲演。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希望新时代北斗精神可为你们导航指路,规划人生方向,未来以成就奉献国家!”在回答提问时,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寄语香港学子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勇于探索。

  “有志青年不论专业出身。哪怕是文科生,也非常欢迎你们加入航天事业,在不同岗位上发挥所长、服务国家。”在讲座中,被誉为“嫦娥女神”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勉励香港青少年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勇敢追梦,成为国家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在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希望并欢迎与香港科研团队继续携手、加强合作,一同见证和推动中国航天走向‘星辰大海’的光辉,为人类航天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王亚军说。

【纠错】 【责任编辑:聂晨静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076511276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