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英国为“工业黄金”而狂
  新华网 ( 2021-05-25 07:34:39 ) 来源: 《环球》杂志
 

2011年7月5日,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加藤泰浩的实验室展示从太平洋海底提取的稀土样本

  一项对国际海底管理局数据的分析显示,英国海底资源公司的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采矿单个项目,覆盖了除墨西哥以外的广阔地区。

《环球》杂志记者/杨海若(发自伦敦)

  为保证国防和科技行业发展不受影响,英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争夺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元素,围绕该稀缺自然资源的竞争将更激烈。

本土将建稀土加工厂

  稀土元素实际上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由于难以提取加工以及外观酷似土壤,因此被称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

  对于国防和科技行业而言,稀土元素至关重要。电动汽车所用电池、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光纤电缆、导弹制导系统、船舶和潜艇等关乎未来发展的产品都需要稀土元素。

  早在2011年,英国议会报告就指出,全球快速的工业化和人口增长正对原材料供应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稀土已经成为高科技和低碳产业极为受欢迎的资源,但随着全球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英国议会对未来稀土金属的可用性感到担忧。

  但在当时,英国议会认为,由于英国的稀土加工工业规模较小,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举措对英国的直接经济影响有限,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可以满足英国未来的稀土需求。

  然而过去10年间,英国对稀土的态度已然发生明显变化。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表示,现代制造业产品所用材料的种类正在增加,比如微芯片包含约60种金属,而不是此前所需的20种。这导致近年来稀土金属的使用率上升。

  2020年,英国彭萨纳(Pensana)稀土公司宣布将在英国亨伯的化学品园区建立全世界第一个可持续的稀土分离设施。该设施的目标年产量约为1.25万吨稀土氧化物,其中包括4500吨磁铁金属稀土氧化物,预计约占2025年全球总需求的5%。

  彭萨纳稀土公司董事长保罗·阿瑟利表示:“在欧洲98%的稀土都依赖中国的时刻,该设施有可能成为10多年来首家建立的大型分离工厂,成为中国以外仅有的3家主要生产商之一。”

资助太平洋采矿项目

  英国政府今年3月发布的涉及外交、国防与安全政策评估的《综合评估报告》也专门指出,英国使用的大多数稀土在中国加工,这种依赖或将使国家安全供应链和经济更加脆弱,需要实现关键产品的供应多样化以“在关键时期保持关键产品的贸易流通”。

  为此,英国政府正在赞助英国海底资源公司在太平洋开展的深海采矿项目,该公司是美国国防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英国分部的子公司。

  作为该太平洋项目的一部分,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网球大小、富含矿物质的球状结核的潜力,该结核可提供数百万吨的铜、镍、钴、锰和稀土矿物质。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德国和法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参与了太平洋地区的类似项目。

  英国海底资源公司董事总经理克里斯·威廉姆斯表示,世界经济将需要大量的金属来打破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镍、铜、钴、锰等资源对于可再生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没有足够的采矿项目计划来满足预估的需求。

  威廉姆斯说:“结核中的镍和钴的含量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储量的总和还多。不仅如此,由于它们避免了与在陆地上开采有关的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可预见的未来成本最低、影响最小的关键金属来源之一。”

  威廉姆斯说,希望到2030年,该项目在太平洋的年产量将达300万吨,其中所含的稀土元素足以满足英国的国内需求,甚至更多。

  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发言人说:“我们致力于使英国成为电池技术的世界领导者,这包括探索在国内开采和加工重要稀土元素的机会。我们正在投资两个研究中心,以促进稀有金属的创新,并通过对电气化技术的8000万英镑投资来支持探索稀土元素回收和循环利用项目。”

来自科学家的警告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对稀土金属的需求都在增加。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显示,2020年,稀土金属产量再次上升,全球范围内跃升至24万吨,高于2019年的22万吨和2018年的19万吨。其中,中国的产量为14万吨,位列第一,美国以3.8万吨的产量位列第二,其后为缅甸、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

  当前,美日印澳四国正在计划合作为稀土的新生产技术和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并起草国际规则。这些国家也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开发新的项目以挖掘稀土资源。

  在对稀土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之时,深海采矿的国际竞争也在加剧。负责规范公海资源开采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将采矿勘探许可证分发给22个项目。

  一项对国际海底管理局数据的分析显示,英国海底资源公司的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采矿单个项目,覆盖了除墨西哥以外的广阔地区。

  如此大规模的深海开采已引发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警告,深海开采对环境的破坏仍然未知。南安普敦大学海洋化学教授雷切尔·米尔斯表示,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应进行小规模实验,以了解开采技术的潜在影响。她说:“我们已知的是,在进行了这些实验后的很长时间,海底都仍有伤痕,但我们却还不知道这对广阔海底最深的深海平原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从事海洋治理工作的杰西卡·巴特也发出了类似呼吁,要求延长暂停深海采矿的时间,直到人类更好地了解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杰西卡说:“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了解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们甚至不知道那里到底是什么之前,或者在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为地球和人类带来利益之前,许多东西都可能被摧毁。”

来源:2021年5月1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