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行走·国缘|他向世界讲述中国
  新华网 ( 2021-07-05 14:51:13 ) 来源: 《环球》杂志
 

 

 

 

 

 

2008年12月22日,库恩的《中国30 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

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作品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

    “我不仅要讲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还要探讨在此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西方人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杨士龙(发自华盛顿)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今年77岁,按一般人的逻辑,他早该“躺平”,含饴弄孙,安享天伦。而这位荣膺“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的老人一点也没有放慢给世界讲中国故事的节奏。

  “我看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传播的最新讲话。”这是美国西部时间6月2日凌晨3点,库恩回给记者邮件的第一句话,还附上相关报道的链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一直通过邮件和视频会议软件Zoom保持联系。因为时差关系,有问题往往都约在晚上请教他,以至于多次相互打趣对方是辛勤的劳动者。

预言中国有能力抗疫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相信你已经认真学习了习主席的这篇重要讲话。坦率地说,他提出的新要求正是我20多年来一直致力而为的工作方法。”库恩接着写道,“尽管今年以来美国的形势在变,中国的形势也在变,但我没有变,我可以说是持之以恒地在讲述中国的真实故事,包括(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解读(中国的)政治和政策,中国领导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别注重解读那些在西方已有成见或易被曲解的问题。”

  最令记者难忘和敬重的是,库恩在2020年2月19日的一次采访中说,他深信中国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有三:中国应对疫情的庄严承诺、超级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愿意查漏补缺的鲜明态度。当时的情况下,别说是外国观察家,即便是不少国内人士,也很难有此先见之明。

  库恩说,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得益于他多年来对中国国情的深入考察、研究和思考,特别是中国取得扶贫攻坚工作胜利的进程,让他亲身体会到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时,中国的体制机制会发挥出怎样强大、坚韧的活力和推动力。

“让西方人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除中国媒体外,库恩就中国问题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西方主流媒体采访近百次;在《纽约时报》《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中文、英文媒体平台撰文超过100篇;参与两季5小时《中国面临的挑战》系列纪录片的创作、撰文、主持和制作,该纪录片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电视台和其他国家播出,获得美国艾美奖和中国新闻奖;与著名导演彼得·盖泽尔等合作,历时3年拍摄纪录片《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2015年以来参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周播访谈节目《走近中国》,2017年起又参与其评论节目《观察者》等。

  《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纪录片通过跟踪中国边穷省份6个家庭的脱贫经历,实时记录了贫困村民、地方官员、扶贫监督员等的工作生活情景,2019年7月在PBS首播。为拍摄此片,年逾古稀的库恩和年轻人一样,在中国贫困地区的大山深沟之间穿行了3年,曾两次累倒病倒。而正是这种“嵌入式”的采访调研,让他对中国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库恩认为,从西方政治语境中的“政党”概念,很难理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其着眼长远制订规划,并动员、执行和落实规划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政党无法比拟的。这一点在扶贫攻坚中看得很清楚,中央最高领导一声令下,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的书记相互协调,每个贫困村都选派专人,通常都是原来在城里单位工作的年轻党员干部,负责实施精准脱贫计划。

  “最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年轻驻村干部,有些刚结婚,有些孩子还小,我最初以为他们也就在贫困村呆几周数月,实际上他们必须要呆两年。他们常常住在一个泥草房里,只能用煤油炉做饭。这些聪明能干又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奉献对扶贫成功至关重要。”库恩说。

  库恩非常喜欢讲述中国的扶贫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是数以百万计家庭的故事。“我不仅要讲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还要探讨在此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西方人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从科学家、银行家到中国专家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库恩孜孜以求的。过去4年多的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经过严密的科学精神及方法训练的他,特别重视扎实深入的调研调查,注重权威数据和事实的积累、核查和分析。

  库恩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情况和问题的熟悉程度、思考深度远远超过不少中国记者和学者。他综合知识储备强、思维敏捷、口才好、笔头也好,一样的事、理,经他阐释,简洁明了,话讲得很漂亮,经常有金句,有嚼头。

  作为记者,我很喜欢采访库恩,特别是面对面,那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不仅仅是工作所需,更是学习所驱,乐在其中。

  鲜为人知的是,库恩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访华前,除了会打乒乓球,他对中国知之甚少。转而研究中国,是这位成名甚早的犹太青年人生的又一次主动转型。

  库恩1944年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工人家庭,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医,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了解剖学和脑科学博士学位。但在近40岁时,他没有继续自己的知名神经科学家生涯,而将注意力转向了投资银行业。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20世纪80年代专攻并购事业。库恩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接触投资银行业,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来撰写和编辑管理方面的书籍。

  1989年1月,44岁的库恩首次访华,随导师受邀指导中国科研机构融入市场经济。“我到中国没多久,就被中国人民身上那种学习热情和对改善物质、精神文明生活的渴望感染了。我感觉中国会对未来世界至关重要。”库恩回忆说。

  之后,库恩不断往返于中美两国,在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兴奋欣喜的同时,也越来越对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媒体对中国的持续误读感到失望,因为这与他亲眼所见的中国完全脱节。

  2000年,库恩卖掉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并购公司,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他成立了库恩基金会,彻底开始了人生转型。

  一方面,他开始担纲一档名为《接近真相》的电视节目,主要采访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探讨宇宙的奥秘,20年来此节目已成为美国公共电视网的知名品牌。

  另一方面,他开始在太平洋两岸穿梭,亲身调研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迄今访华已超200次,陆续出版了《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英文)、《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文)等著作。

“我会一如既往做我所做的事情”

  “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了解世界”,这正是库恩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所追求的,他笃信相互了解可以增强互信,避免误判,有利世界和平稳定。

  毕竟,于西方民众而言,能有机会去中国旅行,亲身观察体验当下中国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很难“设身处地”地认知中国。同时,长期以西方为中心的美国媒体,不仅继续着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共产党”等政治概念的污名化运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使得他们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的报道趋于负面,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近年来,随着美国政治极化、社会分裂加剧,部分统治精英对中国发展成就产生的莫名焦虑感,也更多地体现在主流媒体的涉华叙事之中,更加不利于社会公众获取有关中国的客观、全面的信息。

  库恩坦言,这些年来,他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中国问题专家”,既收获了很多鼓励和肯定,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非议。特别是在中美关系遭遇严峻挑战的这些年,库恩被美国一些右翼人士贴上了“亲华”的标签,因为他讲的是“关于中国的正面故事”。2020年5月,在右翼(反华)网站每日来电网站(The Daily Caller)攻击库恩为“亲北京”后,美国公共电视网取消了《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原定的继续播出计划。

  这个消息出来后,库恩在邮件里这样写道:“对我而言,这是我研究中国的‘代价’,我欣然接受。你知道这个英语谚语吗?‘如果你不能忍受厨房的炙烤,你根本就别做厨子’!”

  在6月2日的这封邮件中,库恩表达了类似的意愿。他是这样结尾的:“我会一如既往做我所做的事情——真实全面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包括其复杂性、活力、丰富性、成就、调整、矛盾和不确定性。”

来源:2021年7月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