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中国影视工业化风云再起
  新华网 ( 2021-08-02 06:31:55 ) 来源: 《环球》杂志
 

 

2月17日,在北京前门的保利国际影城,观众从电影海报前走过

    “工业化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能够和好莱坞一起成为全球文化产业输出者这样一个重要目标的必由之路,而真正的工业化有赖于整个电影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当《山河令》《司藤》等视频平台自制剧不断冲上热搜,当《中国医生》《1921》等电影重燃人们对影院的热情,“影视工业化”这个词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这不是中国影视业第一次提出影视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这一次,拥有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优势的头部平台,已成为最新一轮影视工业化的生力军。它们是否能使影视工业化不再成为一句口号?中国的影视工业化是否会复制好莱坞的路径?

好莱坞电影“梦工厂”

  谈影视工业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好莱坞。然而,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化也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原因包括工业化思维影响、电影商业化演进,以及有线电视竞争倒逼。

  从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变迁的角度来说,影视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摄影师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以及现在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观众/内容中心制”。电影工业化的起始点,就是在制片人中心制阶段产生的。

  以摄影师或导演为中心,意味着影视作品仍属于艺术作品,到了制片人中心阶段,制片人所代表的制片公司寻求利益最大化,以商业标准来生产影视作品,工业化思维常见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开始运用于影视制作。

  被誉为“美国喜剧之父”的麦克·塞内特在其所属的启斯东(Keystone)公司中,率先尝试将电影创作切割为几个不同的环节,像福特汽车的装配流水线一样,交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生产或组装,使得成本和效率都得到巨大的优化。尽管这样的模式被欧洲艺术学派批判,但并不妨碍启斯东催生了卓别林经典系列喜剧,并引来众多制片公司效仿。

  为了配合作品的细分,各类工作室、特效团队等在好莱坞涌现,将整个好莱坞变成一个“大车间”。“流水线生产模式”得到快速优化,在电影制作、发行、上映的一整套体系中,产业链分工进一步精细化,每个环节都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规范。

  但生产流程的工业化并不足以让好莱坞电影公司持续拍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成熟的工厂和生产线之外,还需要足够吸引人的产品“配方”,才可以批量生产。好莱坞巨头们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现,在不同时期,总有那么几种类型片深受观众欢迎,失败的可能性很低,比如英雄救美。于是制片公司从中总结出规律和“公式”,创作了一系列可以快速复制套用的拍摄模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线电视的兴起对传统电影产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为应对有线电视的竞争,好莱坞巨头们围绕电影内容的角色定位、叙事模式、主题探讨等又进行了一次标准化升级,力图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批量生产品质优良的电影作品。很快,一套完整的电影工业化体系逐渐完善。从制作周期到成本控制,从剧组的单日工作时间到剧本创作方法,都涵盖其中,形成“套路”,来保证生产过程的预算控制和产量稳定。公司越成熟,风险也就越小。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好莱坞电影开始席卷全球。

从管理做起

  在中国,影视工业化一直是业内热议话题。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都设置单元,专门讨论中国的电影工业化,2019年聚焦的是“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

  这一届电影节上,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标志性作品、于2019年春节档播出的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却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表示担忧,感叹许多项目连脚本格式都不能统一,因此没有办法谈数字化管理。他说:“有很多人会困惑,我们为什么要较劲剧本格式——像行间距、字间距、一页多少字?这些标准为什么要统一?是为了高效。有了标准化的剧本格式,剧本就不再仅仅是纸上印的字,它们会变成数据,随之成为数据库的一部分。所以,剧本格式是电影工业化的砖石,没有砖石就砌不了墙、盖不成楼。”他表示,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就是推动在行业范围内进一步达成共识、建立标准,比如从剧本格式这样的细节开始做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也在同届电影节上表示,实现电影工业化更难的是提升管理能力,“工业化更重要的是管理。比如说,如何管好近万人的团队、十几个足球场大的置景车间,方方面面你都要照顾到。”

  也许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同月举行的上海电视节上,阿里影业云尚制片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云尚制片”)正式亮相。在谈及研发初衷时,云尚制片部经理衡晓静指出,中国传统剧组很多岗位依赖“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内容制作也是依赖于创作者的经验主义自信,导致剧组有多个管理痛点:流程不规范、周期难把控、信息不同步、财务不透明、经验难传承。为此,云尚制片推出剧组管理、流程管理、元素管理、拍摄管理、财务管理等几大模块,实时生成六大报表,并支持PC端和移动端。

  “优酷平台每个制作人手上可能有10部、20部甚至更多的片子,如果三四个片子同时拍摄的话,把控过程极为困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使用云尚制片,每个剧组会上传日报,包括每天的开工收工时间、拍摄进度、花销金额、遇到什么情况会加戏等等,一目了然,便于流程管理。”电视剧《司藤》的优酷总制片人闫丹丹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使用了云尚制片系统的剧组,能做到整体提效30%、剧本对比提效百倍以上,节省了不少人力及时间成本。

  以顺场表为例。拿到剧本后,统筹需要第一时间制作成顺场表,以前,一旦剧本有所修改,统筹只能依靠肉眼一页页、一行行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再修改顺场表。在实操中,剧本多次易稿是常态,若是遇到集数多剧本量大的项目,再有经验的统筹也会疲惫不堪。

  在筹备网剧《那小子不可爱》期间,统筹果果第一次使用了云尚制片推出的剧本对比功能。“原本对完一集需要1~2小时,现在可以一键搞定,修改和删除都有不同颜色的标示,小到标点符号都有标注,一目了然。”

  果果表示,剧本对比功能既解决了效率问题,也解决了准确率问题,她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做跨部门沟通等事务。

  不止统筹,但凡涉及阅读剧本的部门,比如服装组、化妆组,以及演员、副导演等都可以使用剧本对比功能,根据剧本安排各自的工作。有时,剧本哪怕改一个字或是改一个颜色,都会涉及重新设计的问题。“没有云尚,他们就得肉眼去比对。”果果说。

“云上”制片

  云尚制片以及纷至沓来的其他软件,尽管远未达到普及到所有剧组的程度,但只要使用,基本就能解决郭帆所提到的“电影工业化中的砖石”问题。2021年春节档电影《刺杀小说家》,就比较完美地诠释了影视工业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后期制作环节。

  影片中的赤发鬼,40万根头发和全身90万个毛孔极其逼真,角色一动,汗毛和毛孔也能符合物理原理跟着摆动。网友们大呼,“中国电影特效居然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吗?”

  其实,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刺杀小说家》,其特效都来自于中国本土的一家公司墨境天合。公司CTO陈向正表示,在进行《流浪地球》后期制作时,会遇到高峰期渲染算力不足、存储性能存在瓶颈、数据传输存在瓶颈、素材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园区断电断网这样导致制作停工等体现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诸多问题。

  《刺杀小说家》的后期制作,正好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共有七八百名视效人员参与,家用电脑已完全无法满足制作要求,出于安全需要还无法将项目数据资产存放于员工的家庭电脑,几个因素的“夹击”,“上云”成为看似无奈,实则必须的选择。

  上云,是指依托云计算进行后期制作。近几年,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全球科技巨头通过收购、兼并、注资等方式,加速进入电影特效行业,提供电影后期视效生产相关解决方案。在中国,阿里云成为了墨境天合选择的对象。

  疫情期间,阿里云支持墨境天合快速搭建了云上生产制作和云渲染平台方案,实现了80%的北京员工复工率,成为影视行业首家疫情期间实现远程生产的企业。墨境天合的视效艺术家可以通过公网在家访问阿里云的无影云电脑,再通过专线到办公室工作站进行生产制作,制作渲染任务直接提交云渲染,不同地域乃至海外的艺术家及视效总监可以通过阿里云远程在线生产、审看、渲染、协同。无影云电脑还提供了普通远程桌面工具所不具备的数据安全管控能力,如可溯源的水印功能、可调整设备准入策略,等等。

  云计算会给影视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阿里云互联网行业架构师郑雯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作为传统行业,影视行业的生产方式还是线下为主,如用硬盘存储、用FTP或者快递做素材分包、用Excel做项目管理,后期制作相关的员工仅限于在公司集中生产。同时,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在流程上是割裂的,没有行业标准,因此增加了协作的难度。”

  以渲染为例,她指出,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传统的后期制作公司一般购置一批规模不小的服务器专门用来支持渲染,这些服务器通常配置不高,因此渲染效率低,“许多视效人员做好文件进行渲染,就可以出去吃个饭或者干点别的事,回来往往还没有渲染完。像《刺杀小说家》这样的复杂特效镜头,渲染时间还要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方式不仅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利用率也不高,在项目结束后的空档期,这些机器的闲置率是比较高的。”

  但使用云计算,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通过专线打通本地机房(IDC)和云,将云超算解决方案引入到影视云渲染场景,利用阿里云高性能计算服务(E-HPC),在云端完成渲染集群管理,高峰期可以有超过3000台64核、104核的高规格机型来参与后期特效镜头渲染。

  对阿里云来说,未来在后期制作阶段,云原生与AI也将被更多地应用和落地,比如对影视渲染任务做进一步分类,以及寻求AI场景化的能力输出,如AI擦威亚、AI绿幕抠像、AI视频超分等。

  “墨境天合能够高效完成《刺杀小说家》复杂的后期制作,是与上云的技术决策分不开的。更多的后期制作公司通过基于云的技术方案替代原本的线下生产方案,来优化制作流程,实现生产提效、企业利润增加。我们同时也希望能由此推动行业的标准化,进一步促进影视行业工业化进程。”郑雯说。

  2020年12月29日,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上,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超算通用要求》标准正式发布,墨境天合也参与了其中影视生产渲染相关标准的制定。另外,阿里云也在积极参与《面向影视制作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能力要求》的标准制定。

工具之外

  技术、标准问题解决了,是否就能实现影视工业化?

  郑雯的回答是NO。她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影视行业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传统行业,虽然很多从业者已经意识到行业存在的问题,但涉及诸多收益链条、常年累积的不成文约定和习惯等,工业化绝不是在一线加一些技术和工具就能实现的。

  “不过,技术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业者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新工具、新平台、新方案的好处后,会更乐意尝试新的方式,使影视制作流程更加规范化。”郑雯说。

  值得注意的是,与好莱坞电影工业化路径不同,中国此轮影视工业化的引领者和倡导者并非影视公司,而是头部平台公司。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抢滩影视制作的平台之所以大力推动着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成本、提高营收,使自身影视制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之路;另一方面,与当年好莱坞遭受有线电视冲击类似,影视播放平台也面临短视频播放平台的强烈冲击。

  5月13日,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2021爱奇艺世界·大会上表示,“影视工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智能制作正在成为提升内容品质的“新生产力”。通过剧本评估系统、智能选角系统、在线审片系统等应用,爱奇艺已能实现智能开发、智能生产、智能标注以及智能宣发。将影视项目从立项到成片的全周期逐步纳入到规范化、体系化运作,成为爱奇艺推进影视工业化的关键一步。

  龚宇指出,不同圈层用户对内容分众和高品质的追求正在成为视频平台需面对的新命题,追求规模的粗放发展模式也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在线娱乐产业即将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影视工业化虽然提了多年,但此时重新被提起仍有新意,因为5G、AI、云计算等基础能力已具备,技术创新将对行业规则重构形成支撑。”

  除此以外,不断发力的平台还为影视工业化提供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能量:行业人才生态。云尚制片推广两年多,已累计沉淀行业人才1000人左右,并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33所高校达成人才培训合作。正如阿里大文娱事业群总裁樊路远所言,市场环境无论如何变化,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综合能力始终是在为未来积蓄能量,“工业化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能够和好莱坞一起成为全球文化产业输出者这样一个重要目标的必由之路,而真正的工业化有赖于整个电影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来源:2021年7月2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