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一个“幸运”的印第安人
  新华网 ( 2021-08-16 06:33:14 ) 来源: 《环球》杂志
 

 

7月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班宁拍摄的圣博尼费斯印第安工业学校墓地

    由美国政府设立、曾经规模庞大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体系,就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吞噬了在大规模屠杀之后幸存的印第安文化,也吞噬了很多印第安人的生命。

《环球》杂志记者/宿亮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市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附近发现215具印第安儿童遗骸后,又有几个地区的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附近发现累计近千座无名坟墓。这已在全球引发关注。

  可在美国全国土著居民寄宿学校治愈联盟首席执行官克丽丝廷·迪因迪希·麦克利夫看来,这条新闻让那么多美国人震惊,“有一点令人气恼”。麦克利夫说,美国也存在与这类寄宿学校相关联的无主坟,“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告诉人们这段历史。”

  从1819年“印第安人文明开化法案”开始,美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同化印第安人的法律政策,在全国范围设立或资助寄宿学校,强行安排印第安儿童入学。有学者估计,此后150多年时间里,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多达4万名印第安儿童死亡。

  美国内政部长德布·哈兰说,那是一段“黑暗历史”。

奥运健将笑不出来

  手捧奖杯、面色凝重,在美国体育史上,长跑运动员特瓦尼马留下了一张特殊的照片。在1911年纽约马拉松比赛领奖台上,这位原住民运动健将严肃的表情和周围白人的笑容满面形成鲜明对比。

  特瓦尼马代表美国参加了两届奥运会。在1912年奥运会上,特瓦尼马获万米赛跑银牌。然而,即便是在奥运会领奖台上,他也不曾微笑。

  笑不出来,不是因为对成绩不满,而是对美国不满。

  1906年的一个清晨,18岁的特瓦尼马在印第安保留地被美军军官唤醒,和年纪相仿的部落同胞一起,戴上手铐,被强制带离保留地,在惶恐中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19世纪早期,美国颁布了“对邻近边疆定居点的印第安人部落实行文明开化法案”,继此前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残忍屠杀后,对残留的印第安人文化进行灭绝。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印第安人孩子必须到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学习“现代文明”。特瓦尼马所在的印第安人霍普族一直抵制这一规定。美国政府竟派出军队,强制印第安人孩子离开部落和母亲。

  一直以来,霍普族有一个传统,年轻人要在宗教仪式上长途跑步,从森林中取回泉水保佑人类健康。白人移民对印第安人大规模屠杀时,这种长跑又有了给其他部落聚居点传递情报的重要功用。长跑作为一种部落传统被沿袭下来。

  特瓦尼马被美军带走后,进入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经历了逃跑、反叛失败之后,绝望的特瓦尼马用部落的长跑传统来慰藉远离家园和亲人满腹愁苦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他被学校教练发现,并被送往各地参加比赛,直至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

  当时,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涌现出不少原住民运动健将,包括后来成为美国职业橄榄球协会(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前身)第一任主席的印第安人索普。索普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获得了两块金牌。当特瓦尼马和索普被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作为“改造野蛮人取得了成功”的证明而大肆宣扬时,在公开场合,特瓦尼马仅仅在索普表达对学校的感谢之后,站起身淡淡说了句“我也是”。

  对特瓦尼马来说,跑步唯一的意义就是延续部落传统,以及排解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获得奥运会奖牌后,特瓦尼马终于能回到家人身边。他选择不再代表美国参加体育赛事,甚至拒绝说英语,而是回到霍普族的部落生活。

  特瓦尼马是幸运的,至少,他平安回到了家乡。在被强制剥夺自身文化的进程中,有无数在寄宿学校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亡的印第安人孩子,而美国政府一直没有正式统计过在寄宿学校死亡的印第安人数量。

  由美国政府设立、曾经规模庞大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体系,就像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吞噬了在大规模屠杀之后幸存的印第安文化,也吞噬了很多印第安人的生命。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学校还打着传播现代文明的幌子,用令特瓦尼马心酸的运动成绩粉饰太平。

“杀死印第安人,拯救这个人”

  特瓦尼马就读的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正是印第安寄宿学校的代表之一。

  这所学校建于1879年。开办者、美军军官理查德·普拉特试图通过强加基督教信仰和西方生活方式来“教化”印第安人,推行“同化教育政策”。普拉特有句名言,“杀死印第安人,拯救这个人”。他创建的学校也奉行这种对印第安人文化灭绝的政策,施行强迫教育,强化英语教育和工业技能培训,摧毁印第安人认同感。

  普拉特从军多年,在美国内战时期曾是南方军的一名士官。内战结束后,普拉特重新入伍,被分配到非洲裔占多数的美军“水牛士兵”军事单位。在从军生涯中,他参与了大量屠杀印第安人的战役。普拉特主张,由于美军无法一直保持对印第安人的战争状态,所以同化印第安人、灭绝印第安文化成为了“消灭”印第安人的有效方式。

  于是,普拉特在关押被俘印第安战士的监狱里开设语言、艺术课程。基于这样的经验,普拉特开设了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

  这所学校当时被称为美加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典范”。《史密森学会杂志》记录了这所学校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于不懂英语,很多年轻人没法遵守规定,只能接受学校管理人员的惩罚:不给晚饭、额外工作以及鞭打。”

  当年,美国境内数百所原住民寄宿学校都是如此对待印第安人的。这些印第安孩子不能再留传统的长发,不能说印第安语言,被强制信仰基督教,并被灌输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945年,6岁的印第安儿童比尔·怀特被送到印第安寄宿学校。他回忆道,白人管教经常用煤油浇他并且用利器打他的头。寄宿学校的学生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他们需要注意不让自己说一个印第安语词或者表露出任何一点印第安人文化,否则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残酷的身心惩罚。

  多年后,当怀特回家探望时,他已经完全听不懂祖母说的印第安语,更是从没听说过自己的印第安名字,因为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寄宿学校强制改名叫“比尔”。

  这些印第安孩子并非没有反抗。特瓦尼马就曾逃出卡莱尔印第安工业学校。但寄宿学校远离印第安保留地,美国社会又被灌输了印第安人是“野蛮人”的刻板印象,特瓦尼马逃出寄宿学校被发现,最终被强制送回了学校。

  在印第安寄宿学校历史上,不少印第安孩子采取放火烧学校、逃跑或自杀等方式反叛。据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名鼎鼎的基于印第安纳瓦霍语的情报密码,正是当时寄宿学校的印第安孩子为了躲避管教的管制秘密发明的。

  近来,随着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附近更多无名坟墓被发现,美国印第安寄宿学校虐待、杀害印第安孩子的“黑历史”也备受关注。事实上,到底有多少印第安人学生在这类学校中死亡或失踪,迄今没有准确的数字。有学者估计,由于缺乏照料,大约4万名印第安人学生在寄宿学校中丧生。

  美国首名有印第安人血统的内阁部长、内政部长德布·哈兰日前宣布,将对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展开调查。“无论多难,必须揭开过去那些未说出口的创伤。”

  哈兰的曾祖父,曾经是卡莱尔印第安人工业学校的学生。

我们实属“运气好”

  时至今日,美国仍有数十所原住民寄宿学校。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寄宿学校的经历,印第安人克拉伦斯·史密斯说,第一天上课,他们就被社会研究课程的老师这样教育,“我们被哥伦布发现是‘运气好’,否则印第安人现在还住在帐篷里。”

  这所谓“运气好”的另一面,是遭遇西进运动时期的种族灭绝,印第安人口从15世纪末的500万骤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遭遇文化灭绝,许多印第安语言和艺术无法传承,在精神上被“灭族”。

  目前,印第安人依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领域面临广泛、系统性的歧视,这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美国社会底层。

  《福布斯》杂志曾刊文说,美国政府宣称印第安人部落没有能力拥有和管理土地,因而印第安人保留地在法律上属于联邦政府所有。这意味着,印第安人无法像其他美国人那样通过质押土地来换取商业贷款,他们也无法自由开采土地上的资源。

  数据显示,以印第安人为主的美国原住民的贫困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印第安妇女遭遇性侵犯的比例是其他族裔的2.5倍;印第安人高中毕业率在所有族裔中最低,自杀率却在所有族裔中最高;印第安青少年在学校受处罚的概率是同龄白人的两倍,因轻微犯罪而入狱的概率也是其他种族的两倍;印第安人聚居地区普遍卫生条件恶劣,医疗资源匮乏,其新冠病毒感染率是白人的3.5倍……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在原住民中划出“三六九等”,让他们自行分配所谓福利政策,人为制造矛盾,增加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原住民之间的内耗。

  在美国建国200多年的历史中,印第安人失去了土地、传统文化和自尊。正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朱利安·库尼指出的那样,美国国务院经常发布各国人权评估报告,但美国政府却几乎只字不提他们对这块土地上原住民的不断侵害。

来源:2021年8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