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最幸福国家”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
  新华网 ( 2021-09-01 06:42:09 ) 来源: 《环球》杂志
 

 

在芬兰赫尔辛基,罗维奥公司教师培训负责人萨拉·维塔丽(左)带着孩子做布艺手工

    芬兰曾是世界上心理健康问题最高发的国家之一。在长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斗争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防范和干预方面,芬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体系。

《环球》杂志记者/朱昊晨(发自赫尔辛基)

  芬兰曾多次在联合国发起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完善的福利体系、幸福轻松的国民生活成了许多人对于芬兰的固有印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芬兰曾是世界上心理健康问题最高发的国家之一。

  芬兰地处欧洲北部,气候偏于寒冷,有1/3的国土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每年都会经历漫长的极夜期;芬兰民族文化较为沉郁内敛,形成了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情感的民族性格。受这种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芬兰社会一直面临纾解精神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难题。

  在长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斗争中,芬兰积累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防范和干预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体系。

从小学到大学的关怀和帮助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芬兰经验”中,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一环。

  芬兰校园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早——1938年,芬兰第一位校园心理学家(在学校、市政教育部门或校际卫生福利部门工作的心理学家)在首都赫尔辛基开始工作;1970年代,各地方市政开始将校园心理学家设为学校福利系统的常设职位,其职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氛围及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个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上。

  在法律层面,从20世纪末至今,芬兰出台或修订了《基础教育法》《儿童福利法》《公共医疗保健法》《大学生保健法》等一系列法律,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福祉作出详细规定,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心理健康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芬兰的教育体系约略分为三级:基础教育阶段(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和初中),高中或职高阶段,及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阶段(一般情况下,高中毕业后将升入大学,职高毕业后将进入职业教育学院)。芬兰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是依照教育体系搭建而成。

  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心理学家在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卫生服务由各地市政系统负责,因此校园心理学家由市政相关部门负责选拔和分配。其工作也是由市政和国家卫生机构共同督导,这在组织程序上确保了上级指导的专业对口性。按照规定,每所公立中小学都应配至少1名校园心理学家。绝大多数私立学校也自主聘请了校园心理学家。芬兰由此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全覆盖。

  高中或职高阶段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大体参照基础教育阶段。

  大学阶段则有所不同。除各校自行铺设的心理健康服务外,芬兰的大学间存在一个专门的医疗保健组织“大学生健康基金会”,该组织建立于1954年,受政府资助,拥有完善的系统和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为全国大学生的医疗健康福祉建言献策、提供各类服务。此外,医疗或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可参与其中。从2020年秋天开始,该基金会的工作范围扩大至职业教育学院,使芬兰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校园心理学家”制度

  作为芬兰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特色和亮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园心理学家”制度发展完备,应用广泛,且成效显著。

  首先,在工作目的和日常流程方面,“预防”是芬兰设立校园心理学家职位的主要目的。设立校园心理学家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少年儿童能够得到及时和适当的疏导与援助,避免产生更严重的精神及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校园心理学家有义务接受学生的咨询和倾诉。由于青少年通常很少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心理干预,也出于羞怯心理,较少主动寻求帮助,因此,校园心理学家须主动发现和察觉问题。

  与孩子的老师和监护人积极沟通、联系,是校园心理学家履职的重要方法之一。校园心理学家还须定期对其负责的学生开展普遍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如认为有必要,则与孩子的老师和看护人接洽,商议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据芬兰心理学刊物近年的研究结果,基于这样的沟通和测评,通常八九成的孩子(可能还包括家长)都获得了帮助。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孩子,将被转介到学校以外的儿童指导中心或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除了负责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务,校园心理学家有时也会参与制定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问题防范及干预计划”,从更宏观的角度履职尽责。

  利用校园心理学家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市政有关部门还会开展学校督导活动、设计学生福利小组的活动、设置教师的专题培训课程、更新学生的学业课程设置等。2003年教育法改革后,各市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必须由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教育等部门合作制定,尽可能兼顾学生心理健康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芬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非只是校园心理学家的职责。校长、学校护士、班主任、特殊教育老师(如校园内专门针对残障或特殊疾病学生的老师)都有义务配合校园心理学家的工作。班主任、各科教师等与学生有密切接触的教育工作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并及时向校园心理学家反映。

  学校里,这些人员组成了多专业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被称为“学生福利小组”。咨询和解决学生心理困惑、规划心理干预活动等由该小组共同完成,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校园心理学家“一言堂”,均衡和兼顾了多方意见。

  在反馈和申诉制度上,如果学生、家长、学校等对校园心理学家的服务不满意,或认为自己未获得法律保障的校园心理服务,可向有关专门机构投诉并获得处理。

  其次,芬兰校园心理学家的培养和选拔严谨、细致且注重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一职业队伍的专业性、针对性和传承性。所有校园心理学家都是训练有素的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须在国家医疗法律事务委员会注册。芬兰法律规定,只有注册心理学家或在注册心理学家的监督下执业的实习心理学家才能担任校园心理学家,从而确保其专业水准。

  在芬兰,对心理学家的培训严格细致。通过在大学的学习成为心理学家通常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心理学学士,需要3~4年;第二阶段是心理学硕士,也需3~4年时间。包括校园心理学家在内的专业心理学家,都须持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心理学专业学生通常会辅修副专业,例如教育科学、医学或社会心理学,以具备更好更全面的职业素养。

  芬兰并无专门培训校园心理学家的大学专业或项目。若要获取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经验,心理学专业学生一般要在家庭、社区、大中小学等有关系统中实习磨炼。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学研究中包含的监督实践时期(可理解为实习期)通常会影响研究者的后续动机和兴趣。因此,许多在学校心理学家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希望继续专注于这一领域,这对校园心理学人才的传承有所裨益。

多元化服务体系

  芬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不只在校园,一些社区机构、社会团体和数字化平台也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芬兰,基本上每个小城市,或大城市的每个区,都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其中设有心理健康服务点,可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并在市政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性教育、压力释放、人际关系处理、家庭问题应对等。方式也多种多样,有讲座、课程讨论、宣讲手册、社团活动等,注重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例如有的活动中心会举办“心理健康音乐会”“心理健康戏剧展演”等。

  芬兰一些城市还设有专门的“男孩之家”和“女孩之家”,其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更具性别针对性,很受欢迎。

  除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男/女孩之家”为青少年开辟了一片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和交流空间,这本身就有利于润滑青少年人际关系,纾解其内心的课业和家庭压力,引导其自发为成长期的种种疑惑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出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芬兰心理健康协会是一家有较大影响力的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团体。该协会由众多专业人士组成,致力于收集和传播心理健康资讯,为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的相关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围绕相关话题提出倡议并出版报告、书籍和期刊等。该协会还提供热线和聊天服务,面向所有年龄段人群,为有需求者提供咨询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线上平台如今已成为芬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新手段。

  “青年精神卫生院”是一个专门针对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其人工智能虚拟助理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利用该平台,年轻人可以检索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测评,寻求建议等;父母、老师等群体也可获取相应服务,从而更好地帮助年轻人。

  数字化线上平台由于其虚拟性、便利性和更好的保密性,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欢迎。

可借鉴,亦有警示

  芬兰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颇具借鉴和警示意义。

  据芬兰心理学刊物的研究结果,在芬兰,低年级(1~5年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处理的最常见问题是学习困难、家庭矛盾和特殊教育需求;在6~9年级,厌学、旷课、校园霸凌等问题更为频发。

  一名在校园心理健康“前线”的服务者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其从业经验和个人观点,处于年龄和学段变化期的青少年在精神状态上往往更脆弱,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大,如从学前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步入社会等时期。处于这些变化期的青少年还面临另一困难,即无法及时找到或适应相应的服务提供主体,从而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这名服务者提到,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例如青少年残障人士,或那些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存有障碍并可能受歧视的年轻人,他们在融入校园和社会方面往往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可能走向自杀。

  目前,芬兰校园心理学家的人手仍然不足,服务效率也是问题——一名校园心理学家常常需要服务数百至上千名学生,学生预约咨询后等待的时间可能很长,造成最佳干预时机的贻误。

  芬兰媒体对此多有批评。还有媒体报道说,校园心理学家有时不够尽责,会用诸如“这是你这个年龄的典型问题,它会过去的”等言辞敷衍学生。

  记者采访当地年轻人时了解到,尽管政府和社会一直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芬兰青少年对于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干预的接受度仍有待加强。许多芬兰孩子认为“需要心理疏导”是不够坚毅的表现,是一件丢脸的事,从而较少主动寻求帮助。可见,心理健康意识的养成仍任重道远。

  或许,只有当接受心理咨询和干预被认为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正常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相应的服务体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2021年8月2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