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航母形成作战能力需要多少年
  新华网 ( 2021-09-15 06:52:40 ) 来源: 《环球》杂志
 

 

正在甲板上起飞的F-35B

  一艘新航母的建造仅仅是开始,其还有许多设备、功能需要安装、修正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海上作战能力。

包宇

  美国日前宣布将建造第四艘“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并将这艘新航母命名为“多里斯·米勒”号。据了解,这是美国海军第一艘以非洲裔美国人命名的航母,打破了美国海军数十年来以历任美国总统命名的做法。

  众所周知,航母从设计、研发、建造到形成战斗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艘新航母的建造仅仅是开始,其还有许多设备、功能需要安装、修正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海上作战能力。

从项目预研到技术储备

  项目预研是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战略武器、大型作战平台和先进作战飞机等“战略武器”的预研论证更是辗转反复、慎之又慎。

  早在二战期间,秉承“全甲板攻击”作战理念的美国海军就在“独立”级轻型航母的发展定位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在广泛听取一线指挥官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证、技术创新和战法检验,最终以作战条令的形式确立了多航母舰队“半甲板攻击”的指导思想,其中“航母特混大队”的编组形式沿用至今。

  英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发展预研上更是大费周章,从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的战略防卫评估,到1999年新航母项目正式启动,从舰载机的选型再到2005年正式确定航母建造方案,前后历时8年,如果再加上此前对于“无敌”级轻型航母替代舰研究论证的过程,这一时间跨度还将大幅延长。由此可见,一级全新航母的预先研究和论证的时间大大超过其建造周期,是实实在在的“十年磨一剑”。

  项目预研的结束仅仅是在纸面上勾勒出航母的“蓝图”和“轮廓”,能否付诸建造,还有赖于技术储备的支撑,甚至可以说技术储备就是预研、论证和设计的依据,也是航母“蓝图”实现的关键。

  由于航母涉及的技术门类众多,既有冶金、原材料等基础类技术,又需要通信、雷达、柴燃常规动力,以及电磁、核动力等新兴技术,总数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种,如此众多的技术种类和建造工艺不可能一蹴而就。

  事实上,各海军强国在航母建造和使用技术方面大都经历了大量的、“烧钱”的长期积累。其中,美国海军1961年11月入役的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其核动力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启动的核动力研发项目;法国海军在为“戴高乐”号航母研制K-15型核反应堆时,就充分汲取借鉴了在“红宝石”和“凯旋”级核潜艇的反应堆研制、使用上积累的近40年的经验;苏联海军在发展航母时,也进行了大量技术积累和论证(也走了不少弯路),最终在“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上实现了跨越发展。

  项目预研和技术储备,在航母的设计、建造、试验各阶段中,既没有命名仪式的轰轰烈烈,也没有下水仪式的锣鼓喧天,更没有入役仪式的激动人心,但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隐形工作”,却从根本上决定了航母的建造进程和战斗力水平。

从舰体建造到下水舾装

  现代船舶的建造工艺可分为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三大部分,如果将船体建造比作人的骨骼,涂装比作皮肤,那么舾装则好比人体内的各类器官和组织。不论是采用传统的塔式建造法(如美海军“福特”号航母),还是巨型总段建造法(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航母的舰体建造和舾装都是从陆上开始,最初先切割钢板、铺设龙骨,然后要么是在船坞里按照“搭积木”(塔式建造法)的形式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舰体模块累积、组装起来,要么按照“先分后合”的顺序,先在陆上厂房中分别完成各模块组件的建造,然后再到船坞中完成“拼接”。

  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为例,全舰由6个“大模块”拼接而成,每个“大模块”又由多个“小模块”组成,全舰共有“小模块”35个(包括舰岛、舰体和飞行甲板等)。“大模块”的集成度相当高,成型系统的设备在“拼接”前都已通电调试完毕,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

  尽管“模块化”技术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但由于航母建造过程异常复杂,尤其是应用新技术后,在建造调试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周期依旧十分漫长。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从2005年8月动工开始,到2013年11月驶出船坞,用了整整8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从2009年7月切割第一块钢板,到2014年7月出坞下水,也花费了5年时间。

  舰体建造的结束仅仅使航母具备了“躯壳”,陆上舾装也只是完成了大型模块的安装调试,而舰体下海、驶出船坞、移形换位意味着第二个航母建造循环——下水舾装的开启。

  航母下水出坞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与正式服役以及具备作战能力仍还有很大距离。以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为例,2013年11月其在拖船的牵引下驶出船坞,此时的“福特”号还是名副其实的“裸舰”,只有舰体和封装好的动力系统,与航母作战能力相关的大部分设备、武器都是在下水舾装阶段从码头吊装上舰的,其中包括双波段雷达、作战指挥系统、通信系统、电磁弹射器、助降和照明系统,以及全舰内部装修、消防、通风、水电、排污等复杂的工作、生活设施。

  与此同时,航母各个子系统的测试与舾装并行展开,直至全舰系统集成测试完成。在码头舾装中,“福特”号接连遇到建造费用严重超支、电磁弹射系统试验失败,以及电力系统存在严重设计和制造缺陷等“拦路虎”,交付日期因此被一推再推,等到2017年4月“福特”号第一次依靠自身动力前往大西洋进行船厂海试,距离其驶出船坞开始“下水舾装”又过去了近4年半的时间。

从自航海试到舰机一体

  完成下水舾装,意味着航母在码头“静态”建造阶段的结束,此时航母设备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具备了自主航行条件,即将转入“动态”的自航海试阶段。在这一阶段,航母除去完成应急转舵、高速回转、起抛锚、泡沫喷淋等在码头上无法进行的基础性测试外,还将动态检验航母各子系统和全舰总系统的运行状况,从而验证航母的建造质量和航行能力。

  按照世界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接收航母的海军官兵都已经上舰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深度介入建造工作的同时,对舰体构造、设备调试、操作使用,以及常见故障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从而具备了在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条件下,初步独立航行操纵能力,这也是航母“自航海试”的基本前提。

  但是,要跨越“动”与“静”之间的鸿沟,却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从2017年4月开始海试,虽然同年5月交付给美国海军(该舰身份状态也从“服役前单位”转为“特殊现役”),甚至在7月举行了服役仪式(时任总统特朗普亲自出席),但是海试过程却暴露出一系列“无法容忍”的严重问题,比如电磁弹射器平均每455次弹射就发生严重故障,电磁阻拦系统每阻拦降落20架飞机就会发生故障。而核动力推进系统和电磁弹药升降机使用中存在的“顽疾”,更是将“福特”号正式交付海军的日期从2018年3月推迟到了2019年10月,而且时至今日该舰仍未投入作战部署。

  自航海试旨在通过海上实际环境下的机械、电子设备和人员的连续运转,来发现问题、修正漏洞或缺陷,进而实现系统间的有机兼容和“舰机一体”。那么是不是说“自航海试”结束后就水到渠成、万事大吉了呢?近30年来世界各国海军航母建造使用经验给出的答案是否。

  且不说采用众多先进开创性技术的“福特”级航母,以及以建造周期长、造价连续攀升闻名的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就连英国皇家海军以采用大机库、双舰岛和全电力推进系统等先进技术著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也未能幸免。该舰在2017年12月正式服役后,故障接连不断,不仅舱底严重进水、消防系统故障、推进螺旋桨破损等“低端问题”频出,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其搭载的F-35B型舰载机迟迟无法形成作战能力。尽管在2019年10月完成了F-35B舰载机在该航母上的首次降落,但时至今日,“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仍没有实现36架舰载机的满编数量,更没有实现“舰机一体”“形成打击能力”的预期目标。

  从自航海试到舰机一体,既是对从“能走”到“能打”的形象描述,又是航母(包括舰载机)战斗力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指向。要使航母和舰载机真正形成作战能力,不仅要通过海上基础环境的考验,在确保安全运转的同时实现预期的作战持续性,还要在长期的使用和训练中着眼可能的作战样式、作战对手和作战环境,不断查找漏洞、创新战法,补齐短板,实现“航母+舰载机”战斗力的整体跃升。

  (作者系军事评论员)

来源:2021年9月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