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网 ( 2021-10-21 06:47:57 ) 来源: 《环球》杂志
 

 

2019年5月18日,由上海民族乐团带来的《共同家园》音乐现场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该演

出是“亚洲文化展演”和第十九届“相约北京”艺术节参演剧目。图为演员在表演歌词取自诗经的《国风》

——专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探索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指引。

《环球》杂志记者/吴美娜

  “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等,是中国外交多年来着力推进的议题,也是中方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路径的组成部分。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情况如何,难点何在,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探索发力,这些探索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有何内在联系?《环球》杂志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于洪君。

进展与收获

  《环球》杂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8年多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截至目前,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展如何?

  于洪君: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访,选择了重要邻国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他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国际政策演说。正是在这篇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此后8年多来,中国为推动国际社会树立并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内涵的命运共同体,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工作,积累了许多成果和经验。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时,就是以当今世界发展利益的一致性、安全威胁的共同性、全球安全的关联性为科学依据和认识前提的。习近平主席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源于他对人类文明总体进程与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和分析。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仅仅是一个崇高的政策构想,或者说只是一个神圣的道义目标,而是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密切相关的外交实践,是和参与全球治理并打造国际新格局相互统一的历史过程。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大国互动决定着世界格局的未来,因此,中国积极主张建立均衡稳定协调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推动建立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新型大国关系,亦即“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这是世界大国相向而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甚至是唯一路径。

  对于中国来说,推动构建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中之重。习近平主席2013年秋访问中亚、东南亚时,向周边邻国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此后,中国针对不同国家,分别提出构建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具体建议和主张,同时又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内涵不同、路径不同、运作方式不同的倡议和主张。

  由于这些建议和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政治思维,一个非常严密的涉及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换句话说,经过8年时间的理论探索和外交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今不仅成了当前中国观察世界问题的理论基石,而且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处理对外关系的行动指南。

  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方理念的正确性和执行的坚定性,即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经过艰苦细致的理论诠释和外交实践,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与此相关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了广泛了解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为国际社会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实践探索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指引。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写入其文件或决议之中,这是十分难得的。

  《环球》杂志:关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国际上也有不少政策和主张。从国际层面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的概念或主张具体有哪些?

  于洪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谋和平、促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流诉求。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此会有不同的表述与解读。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表达发展愿景与合作目标的国家和区域组织,国际上也并不少见,譬如,1973年成立的加勒比共同体、1998年成立的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2000年创立的南美国家共同体(后更名为南美国家联盟)、2011年诞生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等。还有一些经济金融类区域组织也冠以“共同体”之名,如1967年成立的东非共同体、1975年成立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83年成立的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1992年成立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1998年建成的太平洋共同体,1999年成立的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等等。

  所有这些“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都无法与中国倡导和推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如果说有哪个“共同体”与中国的主张最为接近的话,那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目前正在推动建设的东盟共同体。按照东盟本世纪初提出的发展规划,东盟共同体由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次共同体组织构成,其目标是实现东盟的全面一体化。

  当然,到目前为止,东盟还没有完全实现其共同体建设目标,但该组织的前进方向、政策理念与运作模式,与中国提出并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存在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中国与东盟某些成员国互为重要邻国,中国最早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对话;中国与东盟还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去年底又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这种形势下,中方本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议并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可以进一步释放双方的合作潜力,拓展双方的合作前景。

  此外,由俄罗斯主导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很大的合作潜能和对接空间。欧亚经济联盟未以“共同体”为名,现行目标只是要保障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推行尽可能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其未来前景是深化经济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商品、金融、能源和交通运输市场。近年来,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该联盟开展合作,其中包括东盟、南方共同市场、非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越南、伊朗、塞尔维亚和新加坡等国与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

  2015年,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签署合作文件,这是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的重要一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互为重要邻国,并且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从长远看,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形势向好,中国与它们经济互补性强、人文合作潜力较大、安全关切高度契合等特点都会进一步彰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全面对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共同构建中国-欧亚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等不同方式和路径逐步形成和发展。

动力与阻力

  《环球》杂志:从人类文明互学互鉴、融合发展的视角看,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力有哪些?

  于洪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是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既丰富多彩又千差万别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彼此联系、交互作用、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历史。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本质上说,就是推动和构建人类文明共生体。

  人类文明因地域不同、载体不同、形成时间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而各具特色,也各有其长。但在总体上,人类文明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存在方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大变局正在演化为“大乱局”的复杂形势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是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与此相关的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迫切期待。这些诉求和期待,不容置疑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动力。

  更具体地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让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让不同文明形态“和衷共济”,就是要在人类未曾经历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变革之际,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真正而全面地实现人类社会的“三个共享”,即共同享受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尊严和权利,共同享受经济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可靠而有保障的安全。

  《环球》杂志: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体呈现动荡变革的形态。请结合当前国际局势,谈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点或阻力。

  于洪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化、国际关系的构建与巩固,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东战乱旷日持久、恐怖活动肆虐全球、英国断然退出欧盟、美欧俄三方长期对峙、美国政坛乱象丛生、阿富汗局势仍不稳定……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世界大变局正在演化为世界“大乱局”。这种形势的发生和发展,显然会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阻力。

  首先要看到,冷战虽已结束多年,但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不但顽固存在,而且还在进一步膨胀,还在扭曲发展。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以“民主改造”为名出兵伊拉克,用武力推翻该国合法政权,将该国和整个中东地区推向苦难深渊,同时也引爆了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和冲突。

  世纪之交,美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幌子,发动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巴尔干战争,在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地区播下更多的仇恨种子。而后,它们又利用中东国家的内部问题,疯狂插手、制造事端,将西亚北非推向水深火热。推动构建共存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无疑陡增许多困难和障碍。

  近年来,为了遏制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美国等西方势力动用经济制裁、科技脱钩、军事封堵、舆论围剿、干涉内政等各种粗暴手段,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破坏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明目张胆地干扰和阻挠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

  其次还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否定经济全球化、否定区域一体化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势来袭,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风潮有增无减。这些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助力,带来始料未及的麻烦和问题,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共同安全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成为危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危害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障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认识和准备。

  此外,还要意识到,正是由于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依然猖獗,上述消极因素和破坏力量仍在为所欲为,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受到严重践踏,以联合国及相关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体系作为有限,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一波多折,这一切都不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局与未来

  《环球》杂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全球秩序重构正在发生。请以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为主题,谈谈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

  于洪君: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千头万绪,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异常繁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组织和动员国际大家庭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共同建立和维护均衡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这是推动构建各种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最终走向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

  建立并维护均衡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涉及许多方面,要解决许多问题。首先是建立并维护国际政治秩序,包括维护国际关系准则,捍卫国际公理与正义,维护国际组织的地位与权威,发挥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包括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建立并维护国际人文秩序,包括教育、科技、旅游领域协调沟通、交流合作的机制与体系;建立并维护国际安全秩序,包括推动构建地区性与全球性安全协商架构,完善冲突预防与调解机制,妥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加强世界卫生领域合作等新问题。

  《环球》杂志:为了更好地推进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相关倡议等,中国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世界应该怎么办?

  于洪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提出来的,中国理所当然要率先垂范,做先行先试的向导,做身体力行的楷模。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推进“中华命运共同体”建设。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对中国目前和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做了科学谋划,有了全面布局。中国成竹在胸,信心百倍。这也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担心中国超越它们的主要原因所在。

  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全面更深入更顺利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继续努力,妥善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同步。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真心实意地深化对外合作,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可信赖的意志体现,它的政治说服力和道义感召力无可估量。

  在国际舞台上,理直气壮地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理有据地诠释好中国的发展取向与内外政策,做好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两方面的工作;在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国发展利益、安全利益、主权和尊严的前提下,坚持多边主义与多边对话,反对孤立主义与单边主义;坚持维护国际公理与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极端主义,履行好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方针,持续推动构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亚信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东盟论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平台,推动各方通过友好协商合理解决彼此关切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与务实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坚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实现与周边国家及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形势下,中国为寻求共同发展新路径、打造互利共赢新模式而作出的全球性创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于推动和引领各种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补足短板的同时,全力以赴、加大投入,做深做实、行稳致远。

来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