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把科幻带进课堂
  新华网 ( 2021-10-23 06:49:35 ) 来源: 《环球》杂志
 

 

9月28日晚,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开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该如何利用科幻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

《环球》杂志记者/姚依娜

  1999年,带有强烈科幻色彩的高考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之后,《科幻世界》杂志获得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近年来,科幻小说《三体》拿下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获得巨大成功,更是在中国掀起了科幻热潮。

  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科幻创作产生浓厚兴趣,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也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热度和共鸣。正是看到科幻对于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开始推进科幻教育。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该如何利用科幻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9月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的2021中国科幻大会上,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专家学者,积极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

教师:科幻写作课这样上

  据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特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小学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群介绍,尽管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单独开设科幻课,但实际上语文课堂已经成为科幻教育的扎实阵地。

  “科幻写作是想象类写作的一种。但只有基于科学的幻想才能称之为‘科幻’,没有来历的幻想达不到科幻的要求。”在北京景山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刘晓虹的科幻写作课堂上,她首先教给学生们的就是厘清科幻的边界。

  科幻写作课怎么上,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困惑。在2021中国科幻大会举办期间,刘晓虹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上分享了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探索和经验。

  《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篇课文,由刘慈欣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写而成。刘晓虹在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科幻写作课程“带你回家——《带上她的眼睛》续写”,让学生们创作一个去地核营救主人公沈静的科幻故事。

  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课文,分析原小说中的科幻场景,理解小说的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第二阶段是设计续写故事《带你回家》的大纲,确定年谱;第三阶段是讨论续写故事《带你回家》中涉及到的科学以及科幻部分,建立“科幻场”;第四阶段是学生按照故事大纲进行续写,做好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

  “在我看来,科幻主要有两大块,一块关于科学技术,我称之为‘科幻场’,另一块是故事情节架构。”刘晓虹说,为了让学生们建立“科幻场”,她请地理老师把关,让学生们学习、梳理了地核环境、人类身体素质和身体极限等知识,然后大家讨论怎样去地核营救主人公。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如地航员的选拔和训练、地航船的设计、营救路线、对接方式等等,各小组研究了之后再到课堂上分享。

  建立“科幻场”后,孩子们开始建构人物和故事,刘晓虹引导他们把情节的发展与“科幻场”相融合,把熟悉的场景迁移到全新的科幻时空中,并注意保持故事细节与科学细节的一致性。

  在两周半时间内,历经5课时,刘晓虹给学生们一步一步搭好阶梯,带领学生拾级而上,摸索科幻写作的路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来就有关于科学类文本的专门学习任务。与初中生的学科思维不同,高中生着重培养的是审辨式思维。那么高中阶段的科幻教育又有何特点呢?

  北京十一学校每年都组织几百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学校语文学科主任、正高级教师闫存林说,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高中生在哲学层面上思考自身、思考人类的发展。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读科幻小说只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之中,而没有想到对人类本身发起追问,那他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

  据闫存林介绍,高中语文教材有两个单元的课文是有关自然科学的。有些老师担心,语文教材里自然科学类的文本太少,会影响学生的科学思维。但闫存林没有这份担忧,“虽然我们的‘主战场’是语文课堂,但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正在开设的STEM课程,如工程等,都会对学生的科学品质、科学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语文课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两个单元,我跟老师们一起备过课。我们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课文讲了什么——那可能是小学生、初中生的学习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思考这个世界的。”闫存林说。

  闫存林和同事会让学生去写一篇类似于大学研究生那样的文献综述,其中包括三个子任务:概括、梳理科学家具备怎样的品质,有哪些精神需要学习继承;研究科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熟悉文献综述的基本写法。

  通过形成自己的文献综述,学生们基本上能对科学家的思维和品质有一定的了解。“语文课堂要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而不是指向一个终点。”闫存林说,对于高中生的科幻教育,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

  对于未来的科幻课有什么想法?两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期待。

  刘晓虹希望未来能有一个专门的科幻教室,教室里有球形或其他有高科技感的屏幕,让孩子们在进行想象和创作时,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此外,希望能有更多学科的老师加入到科幻课堂,让学生作品里的科学元素更接近实际、更加高级。

  闫存林说,在谷歌上可以搜到很多科幻小说的写作方法,包括怎样架构、怎样设定事件、用什么名词、怎样逻辑自洽等等,但在国内,类似的科幻小说创作指导类书籍不易找到,“希望科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出一本小册子指导一下老师和孩子们。”

校长:综合育人与科幻创作

  优秀的科幻小说一般需要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个要素,所以创作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就需要作者有非常强的综合素养。同样,创作一篇优秀的科幻作文,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推演能力、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关系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科幻创作能力,学校可以做什么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学生在国际国内青少年科幻小说创作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该校副校长闫艳晨在2021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上分享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实践。

  该校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设计、电子控制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等科学技术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在校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如航天科普类专家讲座等。

  人文学科方面,当代文化参与课程、每周评述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演讲与辩论课程等,会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例如,每周评述课会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对纷繁复杂的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关于科技的新闻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评述这些新闻将促使学生思考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演讲辩论课程可以让学生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和认识科技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人类面对这种科技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在当代文化参与课程中,学生要设计社区科技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并进行具体的社区调查,形成对于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思考。

  学校语文组开发了各种创意写作课程,具体到科幻写作方面,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科幻小说和科幻大赛获奖作品,与学生探讨写作方法,并从三个方面重点指导学生的科幻作文:科学幻想是否合理,其中有没有人文思考,以及逻辑是否自洽。

  “科学素养、人文思考、写作能力,在科幻写作中缺一不可。学生优秀科幻作品的诞生,后面呈现的是学校的综合育人理念。”闫艳晨说。

学者: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学习研究的驱动力量,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应以好奇心为指引,从根本上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理想、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在2021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上表示。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提出了自己对于“双减”政策与科普科幻教育内在联系的理解。他首先引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的话解读推行“双减”政策的实质内涵:“一是对中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二是开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他表示,落实“双减”政策,正是以好奇心为指引,培养新时代科技领军人才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乘‘双减’东风,让青少年尽情地舞动好奇心的翅膀。”

  谈到科普科幻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传承科学精神时,刘堂江的建议是:悉心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不要粗暴打压;研究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再去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指导;倡导科学内容的阅读,塑造青少年的精神趣味与人格倾向;构建新时代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在体制、政策、平台和教学等层面下大功夫;学校教育和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都是国家的教育事业,教育界、科学界、文学界应进一步携手相融,共担使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表示,好奇心是未来人才非常重要的特质。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篇报告指出,未来公民在未来世界工作中需要具备56项基本技能,这么多技能中真正与知识相关的少之又少,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好奇心是科学家工作的内驱力和核心动力,要重视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王素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说,他自己平日里观察发现,孩子越小,好奇心越强,到了高中、大学,好奇心越来越少,“我们要想一些招,让孩子的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科幻是很好的方式。”

来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