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半个世纪后,他再次见证西方的傲慢与偏见
  新华网 ( 2021-10-25 06:51:13 ) 来源: 《环球》杂志
 

 

马克林2019年11月在黄山,这是他最近一次来到中国

  “现在看到‘中国威胁’这样的想法在澳大利亚卷土重来,我感到非常伤心、可耻和危险。我们从这么多年的交往中难道什么也没有学到吗?”

《环球》杂志记者/白旭(发自堪培拉)

  当北京外国语大学9月底举办80周年校庆时,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到现场的马克林,坐在8000公里以外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家里,翻看着老照片。

  在一张发黄的黑白相片上,他同一些身穿棉布翻领工装、笑容腼腆的年轻人站在一起。

  那些年轻人是他1965年时在北外的学生。

  “我爱中国。” 马克林已经82岁高龄,是澳大利亚知名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的荣誉教授,他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热爱在中国执教,热爱中国的学生。”

  “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访问澳大利亚时在澳联邦议会演讲时说。

改变一生的“巧合”

  马克林回忆说,他到北外任教“纯属巧合”。

  20世纪60年代初,马克林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中国唐代史。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要去中国教书了。“我就说,‘如果他们还需要更多老师,你能不能把我推荐给他们?’”老人回忆道。他的朋友的确这样做了。

  马克林的中国记忆始于1964年8月,当时的北京还没有地铁和环路,汽车很少,到处是自行车。去机场接他的是时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英语系主任王佐良。后来马克林才知道,王教授是相当有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马克林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来自普通工人和农民家庭,“他们很勤奋、认真、爱国,英语水平非常高。”

  不过,马克林第一次在北外任教的经历只持续了两年,但是他认为,这“完全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当时的中国对西方国家和澳大利亚来讲,几乎是外星一样的存在,“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安全威胁。”

  在中国期间,马克林遇到的朋友和他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他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渐渐地,他理解了中国人的看法,并对其中大部分表示认同。

  那段时间里,马克林的妻子爱丽丝怀孕了。陪她去医院的是在北外教书的章含之。章含之是毛主席的英语老师,后来成了外交家。

  1965年,马克林的长子斯蒂芬在北京出生,他是第一个在新中国出生的澳大利亚公民。

木卡姆、新疆舞和咖啡馆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林到中国做研究和授课的次数,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在北外和格里菲斯大学交流关系的建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林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史、艺术和少数民族。半个世纪里,他撰写和编辑了超过40本相关题材的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证了中国的变化。

  马克林最近一次去新疆是2018年。在那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人的生活和地区安全取得的长足进步。

  在喀什,他看到老城得到保护,也变得更加现代。那里还有他最喜欢的咖啡馆之一。“他们有自己的秘密配方,咖啡太好喝了。我希望能再去。”他说。

  在莎车,他参观了一个艺术学校,那里的维吾尔族青年在学习民族舞和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

  “有人说‘他们消灭传统文化,实行种族灭绝’,这全是胡说八道,胡说八道。”老人激动地说,“我去了那里,亲眼看到他们培训维吾尔族年轻人本民族的艺术。与此同时,新疆也在很多不同方面实现着现代化。”

希望很快再来中国

  随着对中国认识的加深,马克林发现,西方媒体的很多宣传让他很难认同,因为有一种假设,就是“全是中国的错”。

  澳大利亚以“安全风险”为借口宣布将华为排除在5G建设之外。但马克林说,在他看来,香港一些暴徒对于中国的安全风险,“远高于华为之于澳大利亚”。

  过去几年,马克林写了大量文章,反驳一些西方言论对中国的污蔑和抹黑。其中大部分在时政主题的博客网站“珍珠与刺激”上面播发,最新一篇是9月14日写的,讨论了中国的共同富裕。

  马克林出生地是悉尼。看到中澳关系下滑,他心里很难过。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半个世纪前见证的西方的傲慢与偏见。

  当中国再次被形容成“安全威胁”,他说,“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完全误解了中国的意图。”

  “现在看到‘中国威胁’这样的想法在澳大利亚卷土重来,我感到非常伤心、可耻和危险。我们从这么多年的交往中难道什么也没有学到吗?”他痛心地说。

  在期待两国关系改善的同时,老教授很怀念北外和他在中国的朋友,他希望再次回到中国。过去十多年里,他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直到疫情阻碍了国际旅行。

  当被问及计划何时成行,他说:“这不由我决定,但我希望是很快。”

来源:2021年10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