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外企进军碳中和
  新华网 ( 2021-11-01 15:53:19 ) 来源: 《环球》杂志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内的电子物料自动立库

  它们带着世界级的减排理念和技术来到中国,又从中国的政策和实践出发,与中国一起兑现“双碳”承诺。

《环球》杂志记者/张海鑫 王文博

  太湖之滨的无锡新吴区,曾经的吴文化发祥地,如今成了外企制造园区的聚集地。

  众多园区中,一座世界经济论坛(WEF)评选出的“灯塔工厂”备受关注,它就是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无锡创新示范园。曾经的碳排放大户生产制造企业变身“零碳工厂”,镶嵌在江南烟雨与太湖碧波之中。

  全球第五座环球影城主题乐园落户北京通州,开园仅一个多月,这里人声鼎沸,碳足迹却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当中,霍尼韦尔Solstice N40低全球变暖潜值制冷剂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众多外企看到了其中的广阔前景。它们带着世界级的减排理念和技术来到中国,又从中国的政策和实践出发,与中国一起兑现“双碳”承诺。

瞄准低碳机遇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推进工作的关键之年。在“双碳”目标的大命题之下,外企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低碳经济。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第一个承诺碳排放峰值的国家,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霍尼韦尔中国总裁林世伟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毋庸讳言,“双碳”目标的设定及推进,是对企业尤其是能耗及排放量占比较高企业的硬约束,意味着这些行业将面临升级转型的低碳大考。但与此同时,“双碳”目标也为广大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霍尼韦尔约50%的产品和技术都与环保和提升能效相关,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方面有着100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随着相关行业低碳转型的努力,我们对节能减排相关业务的前景充满信心。”林世伟说。

  以制冷行业为例,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为满足该修正案关于分阶段减排氢氟碳化合物(HFC)的要求,同时响应中国的“双碳”目标,国内众多冷库仓储商都在积极寻找可靠、实用且有助于减少碳足迹的替代解决方案。霍尼韦尔的Solstice系列产品包括低全球变暖潜值的制冷剂、发泡剂、气雾剂和溶剂,恰好对应这一需求。迄今为止,这一系统已减排超过2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减少了超过4200万辆汽车一整年的排放量。

  同样看到机遇的还有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德国采埃孚集团,其董事会成员柯皓哲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让企业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

  2003年,采埃孚在沈阳设立第一家工厂,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拥有3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差速器、换挡系统和电子模板。2021年,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采埃孚新能源电驱动项目全面施工。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投产,预计年销售额20亿元人民币。

  施耐德电气则把关注点放在了数字化上。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目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减少碳排放。碳中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在碳中和带来的压力面前,企业亟需找到边降碳边发展的路径。而数字化是促进碳中和乃至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

  具体到当下,尹正认为,现在每家公司都面临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用数字化来赋能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领域,施耐德电气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由此形成的优势。过去3年,通过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中国工厂单位能耗降低了12.4%。目前,施耐德电气的绿色收入占比已达到70%,并计划到2025年提升至80%,持续赋能用户加速可持续发展。

共同的零碳承诺

  “气候变化挑战下,没有任何国家、公司、个人可以独善其身。”尹正说。

  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时抓住中国碳中和的发展机遇,各大外企纷纷亮出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

  尹正表示,施耐德电气计划到2025年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2030年实现公司运营的净零碳排放;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2050年实现供应链运营层面的净零碳排放。

  施耐德电气不仅自身减碳,还将减排范围延伸到整个价值链。自2018年以来,凭借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已帮助全球用户减少共计3.02亿吨的碳排放,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8亿吨的减排目标;而通过技术分享、咨询服务等多个手段,施耐德电气在过去3年中已帮助全球供应商减少了超过10万吨的碳排放。为更好地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施耐德电气在今年启动了供应商“零碳计划”,旨在帮助全球前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减少一半,包括200家中国供应商。目前全球已有91%的合作伙伴响应号召加入该计划。

  2021年4月,霍尼韦尔宣布将在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目标。在此之前,霍尼韦尔曾多次制定进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超额完成。除了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霍尼韦尔自2010年以来还先后落实了5700多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平均每年节省1亿美元的成本。

  2019年,霍尼韦尔设立了新的3个“十”目标:在2018年的基础上,于2024年前将Scope 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Scope 2(基于电热或热能使用的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再减少10%,部署至少10个可再生能源机遇,并让10处业务设施获得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目前,霍尼韦尔正在兑现这些承诺。自2004年起,公司业务运营和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强度已减少90%以上。

  在汽车行业,日产汽车计划到2050年整个集团的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代初期实现核心市场新车型100%电动化;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在2050年前通过全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减排实现碳中和;奔驰计划到2039年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保时捷力争在203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靠一家之力能成功。”尹正指出,“施耐德电气希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和赋能者,通过数字化助推更多客户迈向可持续发展,并与生态伙伴精诚合作,共同助力中国产业效率提升,更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零碳样板间

  在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每个线路板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身份ID,“假如明年客户拿着这个线路板过来,问是何时生产的,上面用了哪些元器件,供应商都是谁等等,他只需扫一下这上面的条形码,这些信息就可轻易获取,这是因为我们在生产线上已经部署了全程追溯系统。”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计划副总裁崔海蓉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

  随着电子行业发展,市场上对高可靠性能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复杂的电路板上面常常有三四千颗元器件,这么多的元器件,给供应链和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即使是再微小的电子元件出现问题也会使整个系统失效,如果生产这些电子器件的供应链不是透明的,我们很难把控实际的生产质量。印刷电路板产线是一个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电子元器件从供应商端,到制造端,再到客户端,处理的周期非常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发了端到端电子元件质量风险侦测管控云平台。”崔海蓉向记者展示,系统从芯片元器件的厂商、线路板厂商,到制造工厂,再到下游的客户,4个维度收集电子元器件的不良数据,打通端到端的循环。同时,通过云端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给出相应元器件高风险的提示,管理层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所有元器件的风险情况。

  这只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数字化生产中的一小部分。记者在无锡工厂看到,数字化技术已覆盖端到端的每个环节:在采购环节,数字化供应商系统生态圈可动态模拟、实时预测工厂需求与供应商产能,实现透明高效的自动化供应链管理,使工厂的准时交货率提高30个百分点;在生产环节,工厂部署了5G柔性乐高生产线,可按业务需求快速调整生产布局,产线布局调整时间从几周缩短到一天甚至数小时;在交付环节,工厂的智能柔性仓储解决方案充分实现仓储灵活度和效率提升,节省仓储空间多达52%。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向上打通研发,影响产品的电子选型,向下影响供应商,实时监控它的质量表现,推动上下游整体减排,带动产业价值链走向可持续发展。”崔海蓉表示。

  “这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的坏品率,工厂的增效减排效果明显。”施耐德电气首席供应链官穆拉德·塔穆德向《环球》杂志记者列出了一组数字,通过节能改造之后,无锡工厂降低了30%的能耗,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20%。而且,通过数字化转型,5G、自动化生产技术、柔性生产线技术等应用使无锡工厂的准时交货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产线投资改善幅度达50%,产品上市时间也因此缩短了25%。

  得益于此,无锡工厂不仅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的“灯塔工厂”,也是施耐德电气的“零碳工厂”,以及由中国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

  实际上,不只是施耐德电气,外企在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的零碳探索。同样在无锡,还有松下首家“零碳工厂”。在松下无锡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操作工人。从2017年开始,生产线就开始逐步推进“自动化”作业。2018年公司通过研发、引进双臂机器人和图像检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业,自动化率提升到了70%。由松下集团自主研发的AI智能EMS节能自动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后,基于物联网技术,设备能够根据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设备流量、压力等)实时自动调整频率条件,使设备一直处于最节能的运行状态。

  另外,在钢铁行业,霍尼韦尔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上海宝氢气体工业有限公司近期达成合作。霍尼韦尔将为上海宝氢提供先进的氢气净化提纯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进氢能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与开发,促进钢铁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并助力达成“双碳”目标。

  外企的“样板工程”不仅成为探索碳中和路径的急先锋,也为打开全球碳中和国际合作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纪博伟表示:“在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下,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的必要性越发重要。施耐德电气进入中国以来,为各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法合作增添新的内涵。”

  “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已经有30家工厂成为了零碳工厂,其中14家在中国,占比将近一半。”尹正表示,未来施耐德电气将在中国进一步深耕数字化,开展更多前沿探索、敏捷研发和基础研究,以科技的力量不断为中国客户赋能,同时也希望把更多领先的中国经验和智慧输出到全球。

来源:2021年11月0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