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研发,到中国去
  新华网 ( 2021-11-01 15:53:28 ) 来源: 《环球》杂志
 

诺华苏州研发基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从封闭走向开放,协同创新代替了“单打独斗”,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研发成为一种新趋势。

《环球》杂志记者/张海鑫 乐艳娜

  “我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亚洲和中国度过的,职业生涯也基本集中在医药领域,对此我感到很幸运。”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

  “一路走来,中国医药市场的成长令人印象深刻。”贝德年说,“中国的医疗体系与生命科学生态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许多全球医药公司都在审视如何最有效地优化研发资源。诺华也在调整,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升级了诺华苏州研发基地,该基地是连接我们早期临床工作和全球药物开发制造的核心之一。目前中国在诺华的全球研发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同时,我们也正在加强与中国科学和医学界的合作,以加快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创新。”

  近期调整在华研发计划的跨国药企不止诺华一家。1997年,诺和诺德在北京成立研究发展中心,自此研发中心似乎成为了外资药企“是否看好中国市场”的风向标。而当开设热潮冷却之后,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迎来了“战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协同创新代替“单打独斗”,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研发成为一种新趋势。

设立研发中心热潮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有一个特别的展区,里面展示着诺华与中国患者、社会之间的故事,因为2021年是诺华与中国产生渊源的第135年。

  贝德年与中国也渊源颇深。“1999年,当我和家人第一次搬到中国时,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仅为140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121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近80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也是大型新兴市场国家中成长最快的。”

  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中国成了跨国药企的必争之地。2000年后,在对中国的开放预期和广大市场的憧憬下,跨国药企开始频繁“落子”,掀起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潮。

  1997年5月,诺和诺德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2002年1月后,阿斯利康、罗氏、武田、辉瑞、GSK、艾伯维等10余家巨头相继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据行业统计,到2016年,这些跨国药企仅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就投资80多亿元。

  由此,中国不仅成为跨国药企全球最大市场之一,更成为其全球重要的创新基地。

  而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的变化与药审制度改革,则是这些跨国企业们在中国本土投资研发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中国对药品审批进行全面改革,包括加速审评审批、为临床急需药品提供有条件批准上市等。目前,中国药品注册所需的时间已经接近美国和欧洲的水平,患者也因此拥有更多创新药的选择。

  以诺华为例,自1987年以来,诺华在中国共有近90款药物获批上市,覆盖广泛的重点疾病领域,包括心血管、代谢、免疫&皮科、中枢神经、呼吸、眼科、移植、血液疾病以及实体肿瘤等。其中30款是最近6年里获批的(2015~2020)。贝德年透露,诺华预计五年内在中国提交50款新药注册申请,致力于在2024年实现超过90%的中国新药注册与全球同步。

  另外,中国医保改革的全面深化,不仅加速了新药上市的步伐,其被纳入医保目录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医保、集采改革后节省下来的资金,也可为医药创新提供支持,助力中国向创新型市场迈进。

  “这些改革给包括诺华在内的创新医药公司很大的鼓励,让我们可以更加大胆地投资药物研发,加快将创新药引入中国市场,最终提高药品可及性,服务患者。”贝德年说。

从封闭走向开放

  医药创新领域有着著名的“双十”定律,即一款创新药的研发需要耗时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然而随着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新药的回报利润率在走低,企业关起门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搞研发,变得越来越不可行,世界制药行业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此时,外企高歌猛进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潮已然退去。以2017年为例,礼来关闭了上海中国研发中心,葛兰素史克宣布关闭上海的中枢神经研发中心。但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的时代并未结束,而是开启了开放研发、协同创新的新研发时代。

  2021年6月,苏州诺华医药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在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举行揭牌仪式,诺华苏州研发基地全面升级。贝德年介绍,“该基地是连接我们早期临床工作和全球药物开发制造的核心之一,总投资3600万美元,像这样的团队,我们只在瑞士巴塞尔总部、美国以及中国配备,旨在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工艺和分析研发中心。”

  一直以来,研发中心都是企业最私密的存在,而如今,企业的创新孤岛正在被打破。

  “近几个月,我们加快了与中国顶尖机构和医院合作的步伐,开展研究协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项目。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通过这种方式,诺华为提升中国本土的创新能力做贡献。”贝德年说。

  这种变化也出现在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该创新中心的研发团队覆盖从药物发现到早期开发的所有职能,现有科研人员约200名,95%以上都是中国本土科学家,产生发明专利271件,其中144件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或日本获得专利授权。

  2019年3月,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建立INNOVO开放创新平台,旨在携手最具活力的中国本土创新力量,搭建医药开放创新合作的新生态,为中国及全球的研发管线做出贡献。

  2021年10月11日,阿斯利康宣布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启动,这是阿斯利康在华研发中心的一次全面升级。该中心将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模式,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造”优质医疗解决方案。

从引进到输出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受理了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这是百泽安?在中国境外的首项药政申报。

  而其重要推动者就是瑞士药企诺华。2021年1月,诺华与百济神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后者百泽安?在海外主要市场的许可引进。“我们将汇集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开发百泽安?,并帮助百济神州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商业经验和网络。”贝德年说。

  协议签署后,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同月,百济神州宣布百泽安?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开展的Ⅲ期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4月,RATIONALE 303Ⅲ期试验的数据公布,该试验针对的是预先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百泽安?明显延长了所有患者的总生存期。

  “诺华与百济神州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我们以合作创新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世界各地的患者。同时,随着中国创新药企开启国际化策略,走向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可以发挥全球运营的经验,帮助中国创新走向全球。”贝德年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

  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的背后是跨国药企身份角色的转变。过去,跨国公司更多地扮演输入者的角色,网罗全球的创新成果引入中国,而如今它们成为了国内创新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带动更多国内创新企业融入全球市场。

  “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愿景,作为跨国企业,阿斯利康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资源,协力将中国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和模式带到国际上,扩大中国医疗创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中国创新造福世界的患者。”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说。

  当然,这得益于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崛起。“过去几年,中国的医疗体系与生命科学生态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贝德年说他初到中国时,中国的整个医药行业只有不到1万家制药公司,而且多数生产仿制药。近年来,国家强力支持医药医疗创新,包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化药品审批流程等,迎来了中国生物医药的大发展。据介绍,过去十年国内涌现出14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跨境合作授权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如今,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新药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如赛诺菲与再鼎医药、礼来与信达生物、罗氏与华领医药等都达成过相关的合作开发协议。

不只是药企

  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正在以“中国创新中心”或“创新开放平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中国本土创新公司或项目加强合作。业内预计,照此趋势,未来加速在华新药上市、把全球新药放在中国首发、与国内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新药等,都将成为跨国药企布局国内医药产业的常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药企,包括汽车、日化、家电、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跨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将其研发向中国倾斜。2020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简称《规定》),明确多项便利化举措,鼓励外企在上海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并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鼓励外企在上海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

  据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介绍,鼓励外企设立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特别是鼓励外企将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在于顺应外企当前在华发展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格局,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带动境内外中小企业和团队创新创业,推动外资研发中心成为外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样的新规,也将会为越来越多到中国来研发的企业创造新的机遇与窗口。

来源:2021年11月0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