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兰亭之后,南洋有薪传
  新华网 ( 2021-11-22 06:42:07 ) 来源: 《环球》杂志
 

陈声桂在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

  陈声桂坦言,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书法不仅在新加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还发展成新加坡多元种族的艺术,成为新加坡各种族间相互了解及和睦往来的一座桥梁。

《环球》杂志记者/王丽丽(发自新加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近日,《环球》杂志记者走访新加坡书法中心内的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时,书大校长陈声桂正在给书大第十二届荣誉班的20名学员讲解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经典《前后赤壁赋》。

  兼任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和新加坡艺术总会会长的陈声桂教授,逐字讲解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运笔方法,并顺带介绍了汉字简化的历史,以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书函的不同语言特点。

  随后,陈声桂走到每位学员的座位前,一一修改他们提交的作业,从布局、运笔到墨色浓淡等方面细细点评,并不时挥毫示范。学员们围在一旁专注聆听,连连点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根据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管控要求,所有学员进入课室前都需要测量体温,上课佩戴口罩,并且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为此,学校将原先用作展览大厅的李光前堂改为课室,继续开课。

  学员萧孙庆告诉记者,他2012年完成书大3年的基础课程后,又继续在荣誉班学习,一直到现在。他平日还有生意需要打理,但还是每周风雨无阻来书大浸濡3小时,回家后也坚持练习书法。萧孙庆觉得,陈声桂的书法遒劲有力,在课堂上也幽默风趣,博古论今;学习书法能够让自己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进中华文化修养。

  陈声桂1968年12月发起创立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是新加坡最早的全国性书法组织,目前协会下设3家营运机构:新加坡书法中心、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和新加坡书法研究院。

  陈声桂从1970年开始函授书法,1974年开设公开班,之后在书法家协会、大学等处传授书法,并于2005年开始担任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校长。陈声桂迄今投身书法推广50余载,用他的话说,“一生只做书法一件事”。

  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迄今已经培养了数百名毕业生,年纪最大的92岁,最年轻的37岁。书协还开办儿童书法班,并通过主办比赛、举办展览和讲座以及出版刊物等渠道,让各年龄层和种族的新加坡人都有机会接触书法这门传统艺术。

  陈声桂坦言,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书法不仅在新加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还发展成新加坡多元种族的艺术,成为新加坡各种族间相互了解及和睦往来的一座桥梁。

  50年的辛勤耕耘,陈声桂在新加坡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新加坡前总统纳丹、现任总统哈莉玛、国务资政尚达曼等非华族人士。陈声桂曾在7年时间里每周给纳丹总统上一次书法课,还陪同纳丹访问了中国河南。纳丹也曾把陈声桂的中堂书作《明》作为国礼送给日本明仁天皇夫妇。

  2018年9月1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书法交流新加坡大展上,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在致辞时,称赞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使中华书法在新加坡扎根,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2020年2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亲笔写信给陈声桂,“感谢你对新加坡书法以及艺术界的贡献,希望你多年来累积的书法心得,能够帮助下一代发扬书法。”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华文教育陷入风雨飘摇之中,1979年,英文更是成为所有学校的教学语言,华校正式走入历史,华校毕业生看不到出路。受此影响,中华书法也少人问津,市面上连毛笔都买不到。出于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书法的挚爱,即使当时前路一片暗淡,陈声桂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启程。

  一路走来,陈声桂说,50年来有太多辛酸和悲欢离合,会政的建设、经费的筹募、刊物的出版都历尽艰辛,其中书协八迁会址、三次面临解散,一度很多同道中人因前途渺茫而心生退意,但是他都“凭借自己的良心和信念”坚持了下来,让大家看到“这盏灯还在”。

  “你发现走在路上,原来还有支持者,特别是还有人愿意花时间花金钱来支持你,我就觉得应该走下去。”陈声桂对记者说。

  在书法中心一面照片墙上,记者得以一窥中心现址的原貌——一座破败的老房子,以及老房子翻新的全过程。陈声桂说,靠着政府拨款、各方捐款,才使翻新工程得以进行,因为资金紧张,院子中的地砖还是他们搬进来办公之后又收到一笔捐款才铺就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了记述新加坡过去百年,特别是近30年的书坛面貌,陈声桂耗时6年编著了10万字的《新加坡书法史》,里面附录了300多帧照片、300多页文件或报刊复印本,详细记载了书法在新加坡开枝散叶的点滴轨迹。从最初书协申请成立的注册原件,到第一次捐款低至1元的捐款者名录,再到之后书坛大大小小的无数活动,都一一记录在册……陈声桂说,把这些资料精心留存下来,也是给社会一个交代。毋庸置疑,这部被誉为新加坡书坛百科全书的巨著,凝聚的是一份浓重的历史使命感。

  上世纪80年代,陈声桂多方奔走联络,推动新加坡书协与国外书家进行交流,通过一连串“引进来”的活动为本地书坛注入生气。随着交流交往深入,在陈声桂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1988年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庆祝创会20周年之际,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内的与会各国和地区的代表性书法组织,倡议设立了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秘书处就设在新加坡,由陈声桂担任执行理事长,会议决定在4年内举行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

  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最终于1990年12月在新加坡拉开帷幕。同年,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更名为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其后28年,这一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展先后在北京、东京、吉隆坡等地举办,成为国际书法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书法交流盛事。2018年在新加坡举办的第十三届大展,汇聚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位书法家的386件作品。

  更难能可贵的是,经过19年的精心培育,陈声桂说服各方同意,在2007年11月亲赴北京,将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秘书处移交给中国书法家协会主持,拥有13个团体会员及9个协作会员的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最终落户书法的家乡,这让陈身桂“觉得非常轻松和安慰”。

  各国对联络会的鼎力支持,又促使各方于2011年6月在新加坡将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易名为国际书法家联合总会,下辖6大洲的27个书法组织与个人代表,秘书处设在北京。出席成立仪式的时任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环境发展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称赞,联络会的成立是国际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而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在推动和延伸书法艺术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实在令人深感敬佩。

  2007年的交接仪式上,接手的联络会执行理事长、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赵长青将一副对联赠与陈声桂,上书,“声名远寄品格美,桂树高标翰墨香。”

爱我中华,无怨无悔

  走进新加坡书法中心,一眼就能看见李光前堂上悬挂的新加坡著名书法家潘受书写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训:爱我中华。

  祖籍中国广东潮安的陈声桂,清晰地记得今年是他南下狮城的第66个年头。从小读中国历史、学习中华文化的他,尽管远离故土,但多年来通过书法与家乡结缘,传续中华文化的血脉。用他的话说,“我们是喝华文的奶长大的,要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陈声桂说,1983年新加坡政府开放允许新加坡团体访问中国,书法家协会5月就组织了28人的访问团前往中国10个城市和黄山,与中国各地书法组织建立联系。1984年12月第一届新加坡中国书法交流展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院举办,这是中国书法第一次在新加坡进行大规模展出,中国代表团由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沈鹏率领,轰动一时。

  陈声桂感念说,1993年新加坡书法中心的会址翻新时,收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的10万元捐款支持,对方也4次前来协会调研新加坡的书法教育情况。多年来,新加坡书协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各级书法组织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曾4次访问新加坡,出席了1988年的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成立仪式和1990年的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并书写了“新加坡书法中心”的牌匾以及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创办的《新加坡书法报》的报名。2005年6月启功逝世,陈声桂特地从新加坡赶赴北京八宝山,参加启功的追悼会。启功先生在《狮城留赠声桂先生》的诗中写道,“谈书论艺倾肝胆,谊证长青雨后枝。”

  陈声桂还积极推动新加坡书协与中国各省市联办书法交流展,从1992年与黑龙江书协联办第一个省级交流展,至今中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到新加坡举办书法交流展。

  新加坡书协多次组团访问中国各省市,陈声桂还多次带领老年书法大学的学员们到中国上海同济大学参加中华文化研习班,他本人也担任了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多家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2019年11月,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联办的“丝路翰风——百位中国书法博士作品邀请展”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展出了中国20余间院校的130多位在书法专业取得学位的书法家的作品。

  陈声桂50年来醉心痴迷书法艺术,启功先生称赞他“其笔如绛云舒卷,怡心豁目”。陈声桂说,书法能够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每书写唐诗宋词,那些优美励志的诗句都给了他很多鼓舞和激励,他从书法中汲取无穷养分,又将这养分化作推广书艺的无尽动力。

  1988年12月新加坡书协20周年会庆时,陈声桂表示,岁月悠悠,20年的光景带走了他和同道20岁至40岁间的“黄金年华”,“人生有什么比把青春献给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事业更具意义的?”

  2014年,陈声桂与音乐家谭盾、国学家饶宗颐等人,同时荣获当时的中国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年度大奖。他的赞词是:“人如书,史迁情怀;书如人,横溢疏放。心墨晕染于纸,桂香弥漫狮城;兰亭之后,南洋有此薪传。四十六载竭尽移山力,昔日将枯之苗,如今葱翠南天。”

来源:2021年11月1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