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德国:以修代弃与变废为宝
  新华网 ( 2021-12-13 14:28:42 ) 来源: 《环球》杂志
 

2020年9月3日,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开幕。

图为参观者在华为公司展区观看展出的电子产品

  德国官方权威媒体机构纷纷推出以“减少电子垃圾”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传递了相似的核心价值观——“以维修代替丢弃”,引导人们摒弃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建立可持续的节约型消费观。

《环球》杂志记者/逯阳(发自法兰克福)

  11月10日星期三,德国已入深秋。

  24岁的小伙子阿莱克斯驾驶着一辆奔驰“面包车”,下午两点左右来到法兰克福市多恩布施区的一处社区停车场。他打开车门,露出车内两个贴着“电子垃圾”标签的大型垃圾桶。从早晨9点开始工作算起,这已是阿莱克斯当天到达的第五处社区,他会在每个社区停留45分钟,等待附近居民前来投掷电子垃圾。

  阿莱克斯供职于德国法兰克福市废物回收处理公司。该市政府宣布,自2021年7月7日起的每个周三是法兰克福市的“老旧电器日”。政府规划出市区的25个居民密集的社区,每周三为5个社区的居民提供服务,每五周实现一次全覆盖,免费回收居民手中的吹风机、烤面包机、电动牙刷、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小型家电。

  阿莱克斯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移动回收车”每周的路线会提前两个月在市政府的网站公布,方便大家查询。当被问到为何用这种方式回收电子垃圾时,他说,“这样做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电子垃圾’,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处理。错误投掷可是违法的行为。”

立法完善、执法严格

  2005年,根据欧盟《废弃电器和电子设备指令》,德国政府颁布《电器和电子设备法》,对包括但不限于热交换设备、电子屏幕、灯具、大型家电、小型家电以及小型通讯设备等6大类超70种电子设备的生产、出售、回收以及无害化处理等环节提供法律依据,旨在让自然环境免遭电子垃圾的侵蚀。

  几经修正后,该法律已成为德国目前成熟严谨的环保与废物处置相关的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设备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以及废物回收处理机构如不能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都将面临严厉处罚。

  德国联邦环境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国2019年共回收约947067吨废弃电子设备。尽管德国各联邦州的电子垃圾回收方式略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电子废弃物严禁随日常生活垃圾一起处理。

  德国日常生活垃圾分为几大类:有机、纸类、包装及剩余等。社区居民每年要定期缴纳垃圾回收费。倘若民众将电子垃圾扔进上述分类桶内,一经发现,会收到来自“环境警察”的警告信及罚单;如再犯,会被采取“连坐”的处罚方式,加收整个社区的回收费用,严重者会被管理员依法赶出公寓。

回收“内循环”

  德国的电子垃圾回收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公共市政废物回收站。民众可自行将废弃物拿到当地政府指定的电子垃圾回收站,免费回收。很多城市的市政机构也会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每周派出废旧电子设备收集车,在各社区附近的街道开展回收活动,时间地点提前通知,便于居民查询。如有难以自行搬运的大型废旧设备,居民也可与收集站预约时间,等待工作人员上门免费收取。

  二是电器销售商。德国法律规定,占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实体电器销售商,或是库存面积大于400平方米的互联网电商,有责任对小型废旧设备(各边边长小于25厘米)免费回收,对其他废旧设备采取“以新换旧”的方式回收,即消费者购买一款新家电,可免费交还给商家一款同类型的旧家电。

  德国垃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循环”,“谁生产,谁回收”成为该国电子垃圾回收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生产商在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阶段处在上游位置,而在电子垃圾的回收中处于下游的位置,身份的转变易于让企业在环保的问题上拥有同理心,承担更多责任。

  据德国环境部授权的电器与电子设备废料管理机构EAR基金会介绍,不管企业是否在德国境内,只要其生产的设备在德国境内出售,就应当参与到电子垃圾回收的系统中。基金会要求企业根据在德国市场上投放商品的数量,定期从公共市政废物管理机构提取相应数量的已回收电子垃圾。

“体检”与“手术”

  德国环境部最近指出,针对电子废弃物应采取“渐进式处置方式,核心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废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变废为宝’”。

  通过正确路径回收的老旧电器和电子设备,将被分别运往全德300余家废弃物初级处理工厂,接受一次全面“体检”。

  如果设备并未完全损坏,经过专业人员修理后将重新返回二手商品市场或跳蚤市场内流通;如果设备已完全损坏,专业人员将对其“解剖”,首先将其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零部件拆除并分离,再把剩余部分机械化切割,按照不同的材料类型转交至塑料回收厂、冶炼厂等处进行进一步加工回收。

  包含有毒物质的零部件,将被运往一些以资源再生为业务主体的生物科技公司,接受精细化“手术”——运用现代化技术,在保障较高回收利用率的前提下,经由可靠的拆解和循环再造工序移除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以转换成有价值的二次物料。对于无法转换的物质,专业人员将会视其危险程度进一步处理,如进行理化分析或特殊危险物焚化处理等方式。

民众意识待提高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便兴起“废物管理”的概念,对于日常生活垃圾的正确回收和处置方法,德国民众早已了然于心,然而他们对于“电子垃圾”这个新麻烦的理解却尚不成熟,并未建立起足够的环保意识。

  据德国环境部下属一家调查机构2021年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德国平均每人每年产生超过20千克的电子垃圾。2019年,德国人均电子垃圾回收量为9.31千克,回收率为44.3%,2017年和2018年的同项数据为45.1%和43.1%,均远远未达到欧盟《废弃电器和电子设备指令》为欧洲各国制定的每年人均65%的最低回收率。

  EAR基金会的一篇文章指出,不少民众仍会将电子垃圾错误丢弃到生活垃圾中或者非法收集者的手中,并未在正确的“内循环”路径上回收,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尽管立法完善、执法严格,但德国政府意识到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养民众对电子垃圾的正确认识和环保理念。

  德国环境部2019年启动了一场名为“E计划”的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公益广告、公益歌曲以及电器城传单海报等形式,向大众普及电子垃圾回收处置的正确知识。

  2021年,巴伐利亚州与北威州等地联合德国知名生态艺术家舒尔特,在各州的州议会广场、市民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区域举办户外展览,展出由舒尔特设计的一款由废旧洗衣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吸尘器等电子垃圾制作而成的艺术装置,装置高近5.6米,重达2.8吨,呼吁大众关注电子垃圾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环保教育也走进了德国校园。一家名为“学校该这样做”的非营利性机构于2021年在德国各中小学开展“回收电子垃圾”竞赛,并向孩子们做电子垃圾危害主题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学生定期将电子垃圾拿到学校上交并赚取相应学分。

  除了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回收”意识,德国政府还花费精力,培养人们树立“避免产生电子垃圾”的理念。

  近两年,德国电视二台、西德电视台以及“德国之声”等德国官方权威媒体机构,纷纷推出以“减少电子垃圾”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尽管内容并不相同,却传递了相似的核心价值观——“以维修代替丢弃”,引导人们摒弃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建立可持续的节约型消费观。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逐渐将“节约”和“环保”作为信条。

来源:2021年12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