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电子垃圾全球流动进行时
  新华网 ( 2021-12-13 14:28:49 ) 来源: 《环球》杂志
 

 

2016年4月21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阿格博罗什地区,儿童正捡拾电子垃圾

  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先进的工艺、设备,而成本更低的处理方式成为很多电子垃圾的归宿。燃烧的黑烟、无人知晓的土壤污染,一系列环保与健康危机接踵而来。

《环球》杂志记者/韩啸

  这是一个电子产品飞速更迭的时代。

  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机新品发布会、全球各种品牌的家居产品、隐藏在建筑隔层的电子线束……商场里摆放着性能更优的新品,被废弃的电子设备与日俱增。替换下的手机、电脑、洗衣机在储藏间积上厚厚一层灰,其中很多被卖到废品收购站,结束它们的使用周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于大多数等待回收的电子设备而言,废品收购站只是漫长旅程的起点:回收、拆解、分类、加工、销售……完成这一系列流程,部分元件可能需要在地球上漂洋过海几万公里。

  因其复杂的金属构成,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先进的工艺、设备,而成本更低的处理方式成为很多电子垃圾的归宿,例如从发达地区运往欠发达地区,简单处理、直接倾倒垃圾填埋场甚至焚烧。燃烧的黑烟、无人知晓的土壤污染,一系列环保与健康危机接踵而来。

  这些在全球流动的环保威胁,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

电子垃圾“比长城还重”

  “电子废弃物”,又称“电子垃圾”(WEEE),是指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以及计算机、手机等通讯电子产品的淘汰品。

  两百多年来,工业文明不断发展,以地球深处矿山开采的金属为原材料,人类制造出各类电子设备,用于工业、农业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和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废弃后的电子设备也在逐渐堆积成灾。

  根据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WEEE论坛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总量估计为5740万吨,超过地球上最重的人造建筑物——中国长城的重量。

  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专家预计,由于电子产品消耗率较高、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维修方式选择有限,加上随着物流网设备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产量和迭代速度还将不断增长和加快。

  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发布的《电子产品的新循环愿景》报告指出,全球不到20%的电子设备得到回收,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其垃圾量将增加1倍以上,达到每年1.2亿吨。

  废弃的电子产品都去了哪里?英国皇家化学协会2019年的一份报告预计,英国家庭中保存有多达4000万个废弃电子设备,它们躺在家中的抽屉、橱柜、储物间。但更大一部分会被运送到落后贫穷的国家随意倾倒、焚烧,或者由欠发达地区工人手工清洗、回收。

是宝藏还是威胁?

  电子垃圾可能含有金、铜、镍等金属,这些金属都可以回收利用,是制造电子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还可能含有铟、钯等储量稀少但在国防建设、航天航空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金属”。

  例如,镓常用于医疗温度计、太阳能电池板、望远镜等器材,可能具备抗癌特性;银用于在阳光下会变暗的反应性镜片、抗菌衣物以及触摸屏手套等;铟用于晶体管、微芯片、消防喷淋系统及太阳能电池板涂层。因此,电子废弃物又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矿产”或“城市矿山”。

  这些世界“城市矿山”中的电子电器设备组件价值巨大。联合国可持续循环(SCYCLE)项目主管吕迪格·库尔称,1吨废弃手机的“含金量”比一般原生金矿还高。

  “例如,100万部手机中合计嵌入24公斤黄金、1.6万公斤铜、350公斤银和14公斤钯——这些资源可以回收并返回到生产周期中。”库尔说。据估计,全球7%的黄金藏在电子废弃物中。

  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城市矿山”,为何被填埋在世界各地的垃圾堆里?

  电子垃圾的尴尬处境源于回收工艺的复杂性:一个小小的电子产品可能由1000种以上的不同零件组成。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固体废弃物的2%由电子垃圾组成,但最终倾倒在垃圾填埋场的有害垃圾,70%都是电子垃圾。

  一件复杂的电子产品一般含有16或者17种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最多可囊括60种,超过元素周期表118种元素的一半;而智能手机就包含18种,包括很多可回收的金属元素,也有很多对生物体有害。

  例如,电脑、电视显像管内含铅,电脑元件中含有砷、汞和其他有害物质,手机原材料中更是含有砷、镉、铅以及其他多种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物质。几千毫安时的废旧手机电池,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一块就能污染6万升水——差不多是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即使接触低剂量的铅、镉、水银(这些物质都能在旧手机中找到),也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损害,对儿童的发育产生威胁。

  为了降低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科学的电子垃圾回收需要通过拆解,以特定方法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减少或者消除其危害成分,或者将其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填埋场。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指出,正规企业对国家专项收购的废旧电子电器进行分类处理,提炼贵金属、钢铁等再利用;一些个人则通过非法途径收购电子电器,在国外低价买进,在国内赚取高额利润。后者不规范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行业无序发展及环境污染。

  世界经济论坛表示,在欠发达地区,电子垃圾由工人手工拆解、清洗,进而提取出黄金、铜等金属,其中含有的废弃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地下水、生物体内,对环境健康形成几乎不可逆转的危害。

  网易《看客》报道称,在手工拆解电子垃圾的过程中,对工人健康损害最大的是电路板处理。处理电路板,需要将集成电路板直接拿到炉火上面烘烤,待电路板受热软化后,再用钳子将电路板上的各种晶片、电容等可回收利用的元件取下。电路板受热软化,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刺鼻难闻的有害气体,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待电路板拆解完成后,会有专门的工人进行分类。之后工厂老板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处理掉一部分金属,剩下的部分会卖给二级作坊和工厂来做进一步处理。

暗流涌动的环保战

  从全球来看,电子产品在其使用生命周期内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趋势,其中主要通过非法途径完成。

  从欧洲回收的旧手机,会被贩卖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大量的电子废弃物集聚在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地方恰恰不具备合理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和能力。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近85%的电子垃圾都被运到非洲加纳,而加纳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直接焚烧,焚烧过后的浓黑烟雾会团团围住首都阿克拉附近的阿博布罗西小镇。

  事实上,为了规范电子垃圾在全球非法流动,早有针对有害废弃物的国际公约出台。1989年,为约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非法途径转移电子废弃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瑞士巴塞尔召集105个国家和欧盟共同签署了《巴塞尔公约》,制定出有害废弃物(或其他废弃物)越境转移和处置等相关规定。

  但令人遗憾的是,立法30多年来,这份国际公约收效甚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报称,截至2019年10月,全球有78个国家制定了电子废弃物政策、立法或法规,数量仍相对较少。

  从覆盖的人口来看,截至2019年10月,国家层面的电子废弃物政策、立法或法规已覆盖全球71%的人口,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等人口最多的国家制定了国家法律文书。但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电子垃圾相关政策仍然得不到落实。

  由于相关立法缺失,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活动缺乏规范管理,产生的大部分电子废弃物很可能没有得到正式收集,也没有以环保的方式得到管理。

  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电子设备新生态设计要求,以提高耐用性,使它们更易于维修,从而方便消费者作出可持续利用的选择。

  2021年WEEE论坛表示,成功提高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需要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参与,意识是行动的关键。

来源:2021年12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