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困境与出路
  新华网 ( 2021-12-16 07:29:22 ) 来源: 《环球》杂志
 

 

2021年4月18日,宁夏灵武市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

工人准备对废旧电视进行拆解

  全球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子垃圾回收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行业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阻碍了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发展。

田慧芳

  电子垃圾是一个通用术语,按照成分可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塑料、玻璃、污染物等。按照组件,依据最广泛接受的欧盟分类标准,分为大家电、小家电、计算机和电信设备、消费设备、照明设备、电气和电子工具、电子玩具、医疗设备、监控设备、自动售货机等。

  与传统城市垃圾不同,电子垃圾既包含诸多可回收的有价值的材料,也包含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剧毒物质,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管理。

回收赶不上增长

  从全球来看,电子垃圾占到城市固体废物的5%左右。根据全球电子废物统计合作伙伴关系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废物监测》报告,2019年,全球产生了5360万吨电子废弃物,人均7.3千克。最大的电子垃圾类别是小型和大型电器以及加热/冷却设备。

  从区域分布看,亚洲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数量最多,约为2490万吨,其次是美洲(1310万吨)和欧洲(1200万吨),非洲和大洋洲相对较少,分别为290万吨和70万吨。

  但从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情况看,电子垃圾回收全然赶不上其在全球的增长速度。

  2019年只有17.4%的电子垃圾被回收,回收利用率最高的是欧洲(42.5%),其中北欧和西欧地区的回收率达59%和54%;其次是亚洲(11.7%)、美洲(9.4%)和大洋洲(8.8%),非洲仅为0.9%。

  未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中,大多数的家庭和商业电子废弃物与其他垃圾如塑料和金属废弃物混为一体,还有约8%的电子垃圾被直接丢弃到垃圾箱中,然后被直接填埋或焚烧。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垃圾被非法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给中低收入国家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重大隐患。

  因此,提高电子垃圾的回收率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目标。国际电信联盟(ITU)设定的目标是,到2023年将全球电子废弃物回收率提高至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对电子废弃物的要求是:到2020年实现化学品和所有废弃物在整个存在周期的无害环境管理,大幅减少其排入大气以及渗漏到水和土壤的几率,尽可能降低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到2030年,通过预防、减排、回收和再利用,大幅减少废物的产生,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特别要重视空气质量和城市废物管理等。

全球管理差异显著

  为了解决可能因电子垃圾管理不当而导致的潜在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和组织都通过立法等措施,促进电子垃圾的再利用、回收和其他形式的材料回收,或减少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材料数量和类型。

  根据《2020年全球电子废物监测》报告的最新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球电子垃圾处理的情况不断改善。截至2019年10月,已通过国家电子废弃物政策、立法或法规的国家数量从61个增加至78个,覆盖全球71%的人口。各国立法关注点也从侧重末端的回收利用和治理,开始转向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

  欧盟的废物管理政策旨在通过尽可能多地从废物中提取优质资源来促进循环经济。电子垃圾一般由私营运营商在商店和城市进行收集,然后再进一步回收电子垃圾中的可回收成分,并以合规和无害环境的方式处置残留物。

  欧洲电子废弃物管理的主要法规是《电气和电子设备中有害物质的限制指令》和《废弃电器和电子设备指令》,限制在电路和电子产品的制造中使用几种有毒材料,并规定了管理和处置电子废弃物的5大优先顺序:减量、再使用、再利用、其他利用方式、处置。

  2021年2月,欧盟议会通过关于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决议,要求采取更多措施,到2025年城市垃圾回收率达到55%,2030年达60%,2035年达65%,而城市垃圾填埋到2035年不超过10%。

  美国并未出台关于电子废弃物管理的国家立法,目前仅有2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颁布了某种形式的立法,且各州法律在范围和目标上存在差异,在是否禁止消费者在垃圾填埋场处理电子产品等问题上也有所不同。

  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子废物回收法案”禁止了几种有毒材料,类似于欧洲法律。阿肯色州的电子垃圾法要求州机构回收或捐赠所有涵盖的电子产品。而在没有立法的州,电子产品通常最终会被扔进垃圾箱和回收箱。

  美国环保局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电子废物仅占美国固体废物流的2%~3%,但老化电路中的铅、镉、铬和其他材料占垃圾填埋场有害物质的70%。2021年1月6日,美国环保局(EPA)根据《有毒物质控制法》发布了5种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PBT)化学品的限制或禁止。

  亚洲国家的电子废弃物管理差异较为显著。

  日本是全球最先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进行电子废弃物管理的国家之一,多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管理依据其《特定种类家用电器回收法》和《促进小型废弃电器和电子设备回收法》,要求企业对消费后的废弃物处理负责。

  为了提高回收率,新加坡推出了《零废物总体规划》和《2019年资源可持续性法案》,特别提出要加强电器和电子垃圾的监管,包括引入东南亚第一个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商进行强制性报告以及扩大生产者对电子垃圾的责任等。新加坡还于2019年启动了“零垃圾总体规划”,目标是实现2030年废弃物总回收率提高到70%。

  韩国和中国也具备先进的电子废弃物管理系统和法律法规,但西亚和中亚的电子废弃物立法进展缓慢,大多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印度是南亚唯一有电子废弃物立法的国家,有312家经授权的回收商,每年可处理约80万吨废弃物。

  如今,建立“无废物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大城市的规划目标。2018年,全球23个城市联合发表了“建设无垃圾城市”宣言。国际社会还建立了“无废物国际联盟”。C40城市集团成员也在23个城市签署了《迈向零废物宣言》,承诺在2030年实现减少8700万吨垃圾的目标。

  但包括非洲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电子废弃物方面缺乏明确的行动计划,也缺乏适当的电子废弃物管理基础设施,电子废弃物管理是一个大问题。

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在当前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材料稀缺、可用性和资源获取存在问题等情况下,通过回收电子废弃物,加快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各国至少以一种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式减少其材料需求。

  根据统计,世界上多达7%的黄金可能包含在电子垃圾中,1吨电子垃圾中的黄金是1吨金矿石中的100倍。此外,大多数电子废弃物在城市中产生,妥善管理城市地区的电子废弃物,提高收集和回收利用率,减少最终进入垃圾场的电子废弃物数量是大势所趋。迈向智慧城市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废物管理,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尽管电子垃圾的回收和治理在各国环境议程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但大多数政策还停留在纲领性战略阶段,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由于缺乏投资和政治动机,一些国家的监管进展缓慢,政策、立法或法规执行不力,未能激励各方对电子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积极性,导致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普遍偏低。

  高昂的回收成本是制约电子垃圾回收的主要因素。对于含有高浓度和高含量贵金属的产品,电子废弃物的单独收集和回收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回收后的关键原材料的寿命也很短,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

  除了高昂的回收成本,回收行业还经常面临其他因素的挑战。例如,回收锗和铟等材料时,因其分散在产品中使用,因此回收具有挑战性,并且一般产品在设计和组装时也没有考虑到回收原则。

  由于重视不够,全球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子垃圾回收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行业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阻碍了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发展。

  此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回收公司面对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和不断增加的废物处理成本,因此向发展中国家的小贸易商出口比回收更有利可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法律宽松、工人工资较低等原因,电子垃圾商可以从进口垃圾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因此过去一直存在大量的电子废物以捐赠和慈善的形式,从富裕的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非法越境转移的现象。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产生的大约40%的电子垃圾被出口到亚洲,这一贸易流向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面对公众的反对和日益严重的污染,发展中国家加紧了禁止“洋垃圾”的步伐。2019年5月10日,187个国家签署了《巴塞尔公约》修正案。该修正案要求“出口国在运输污染的、混合的或不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之前,必须获得接受国的同意”。

  这一修订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倾倒电子垃圾提供了重要工具。东南亚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都先后宣布了禁止进口“洋垃圾”的具体措施和计划。东非共同体也提出限制电子废物进口指令,包括自2022年7月1日起禁止进口阴极射线管和台式电脑显示器等。

  然而,最主要的挑战是资源枯竭和废弃电子电器设备产生的危险物质的应对。目前的处理技术发展还无法支撑环保的大规模需求。除了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和处置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外,还需要制定政策,将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生产者)的责任扩大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此外,还迫切需要制定政策和策略,加大循环解决方案和垃圾转化能源解决方案的研究,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2021年12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