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人类的努力:植树造林与森林恢复
  新华网 ( 2022-03-23 10:14:09 ) 来源: 《环球》杂志
 

 

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这是3月7日拍摄的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营盘村(无人机照片)

岳超

  要增强森林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一方面需要减少毁林,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植树造林或开展森林恢复。植树造林更强调出于主观意愿积极种树;森林恢复则侧重于农田弃耕或禁止砍伐后森林的自然恢复。

  放眼全球,由于农业活动的扩展,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减少。据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1990年以来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了4.2亿公顷,占现有森林面积的10%。其中2010~2020年间森林面积每年减少470万公顷,这一数字尽管比1990~2000年每年减少780万公顷有所下降,但是全球森林面积仍处于净损失状态。农业开垦主导的森林面积减少主要发生在南美和非洲地区,而亚洲、欧洲森林面积则有所增加。

  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从一开始就对森林的作用寄予厚望。早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设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允许发展中国家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经核查后卖给发达国家,以满足发达国家在公约中的减排义务。

  随着气候变化行动的推进,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森林相关目标。2011年,国际自然联盟组织和德国一道发起了“波恩挑战”,目标是争取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的承诺,到2020年恢复1.5亿公顷的全球范围内已遭退化和毁林的土地,到2030年恢复面达3.5亿公顷。组织方称,承诺恢复1.5亿公顷土地的目标在2017年就已实现,目前已有超过60个国家将这一承诺目标提升至2.1亿公顷。

  欧盟2014年批准了《欧盟2030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承诺到2030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40%,这一减排目标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植树造林(或森林恢复)来实现。

  2020年批准的《欧洲绿色协议》进一步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计划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至少50%到55%;在这个协议框架内,欧盟随之又制定了“2030生物多样性战略”,提出到2030年每年在原有基础上以遵循生态系统原理的方式额外植树30亿棵(作为对照,2010~2015年间欧洲森林增长速率约为该目标的一半)。2021年11月份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超过140个国家签署了协议,一致同意在2030年全面结束并逆转毁坏森林。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土绿化与生态保护工程,例如“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防护林建设等工程,森林面积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的1.2亿公顷增长到第九次清查(2014~2018)时的2.2亿公顷,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8000万公顷,清查资料显示森林总面积增加超过了人工林面积增加,表明部分森林面积增加来源于天然林的恢复。与之相对应,森林木材蓄积量也增长了近一倍,达到190亿立方米。

  森林木材蓄积量的增加伴随着生物量碳库的增加,显示中国森林发挥了显著的碳汇效应。不同研究估算的中国森林活生物量固碳在本世纪初达到了0.7亿~1.2亿吨/年,如果加上累积在木材产品、林下死木和枯落物以及土壤有机质中的碳,森林碳汇可达1.8亿吨/年。基于不同方法估算的近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平均值为2.4亿吨/年,抵消了同期人为活动碳排放的7%~15%。其中,森林占据了中国陆地碳汇的绝大部分。

  森林保护和人工造林产生的显著碳汇效应,对中国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中国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新举措,提出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目标。中国目前能源与工业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约为28亿吨/年,假设到2060年时可以将碳排放在目前基础上降低90%,仍然有约2.8亿吨/年的排放,届时这些排放需要通过陆地和近海碳汇,以及其他负排放技术予以吸收,才能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无论如何,森林在中国碳中和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2022年3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