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全球难解,对“她”的暴力
  新华网 ( 2022-04-15 06:48:39 ) 来源: 《环球》杂志
 

 

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

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5届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在一个家庭中,妻子是否遭遇家暴,更多地取决于丈夫的性别意识,而并非妻子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多寡。

文/《环球》杂志记者 胡艳芬 编辑/乐艳娜

  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有多普遍、多严重?答案可以从一份2月新出炉的报告中找到。这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15岁至49岁的女性人群中,有超过1/4(27%)的人,曾遭受过亲密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

  这可能是近年来调查面最广、跨越时间最长的一次研究——调查针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万名女性,收集了从2000年到2018年开展的366项统计数据,同时还参考了约176万名女性的回答。

  早在十余年前,联合国在名为《世界妇女》的报告中就提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全球性的顽固问题。面对持续“惊人”的调查数据,世卫组织也曾反复表示,家庭暴力仍是一个全球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没有覆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新情况,而来自全球多国的调查、统计显示,疫情加剧了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且使求助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她们为什么不离开?

  当得知一名女性长期遭受其伴侣的殴打、虐待时,很多人会问“她为什么不逃走?”“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不求助?”……

  答案并不简单。

  首先,施暴者通过控制手段,使受害女性处于“围困状态”。伦敦大学城市法学院高级讲师卡桑德拉·维纳说,施虐方起初会以各种方式讨好受害人,以取得她的信任。然后会让受害者感到害怕——他们通常,但并不仅仅是通过身体威胁或性暴力的方式,使受害者感到恐惧。

  研究显示,施暴者通过限制受害人接触朋友和家人,以及断绝她们的经济来源、限制她们出门等手段来对她们进行控制。这样,他们就让受害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让她们更难以反抗。而受害人则会不断地感到焦虑、恐惧,以致更无信心改变自己的处境,以避免恐怖结果的发生——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机制称为“围困心理”。

  更何况,即使冲破心理的牢笼,暂时逃离家庭,也并不能终止施暴者的控制行为。维纳说,“研究表明,离开实际上是有危险的。控制还会继续,从原来的试图让受害人不离开,转变成试图摧毁她们。”

  其次,受害者因为经济原因或者为了孩子,而选择放弃抗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工作高级讲师米凯拉·罗杰斯说,对有孩子的受害女性而言,经济虐待往往使她们缺乏自信心,而且不知道该如何养活自己和孩子。逃离家庭不仅意味着失去原有的经济保障,也将令孩子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家、学校和朋友,从而使受害女性倍感内疚。而如果不带走孩子,受害女性就需要经常返回原居地,看望或接送孩子,这就意味着她们不得不经常被迫面对施虐者。

  来自中国的研究发现,那些在家庭里收入更高、社会地位更优越的女性,同样难逃家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马春华表示,“如果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超过丈夫,夫妻间的地位相对于传统性别模式出现倒置,女性遭遇暴力的可能性有时反而会增加。比如我们之前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妻子拥有绝对资源,对于她是否会遭受家庭暴力没有显著影响。”马春华进一步表示,在一个家庭中,妻子是否遭遇家暴,更多地取决于丈夫的性别意识,而并非妻子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多寡。

  再次,受害女性出于羞耻感而隐瞒家暴内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致力于研究创伤和弱势群体的研究员艾利森·格雷戈里表示,许多受害者对她们所经历的家暴感到尴尬或羞耻。她们可能担心,一旦结束这种虐待关系,就会被外人发现,她们的自尊心将被碾压,不得不面对外界的评头论足,甚至遭遇歧视和区别对待。

  格雷戈里说,“研究还显示,受害者还特别担心令父母失望。而且,结束虐待关系意味着她们必须直面自己的经历,而这一切同样会带来痛苦。”

  最后,不得不说到“爱”这个原因。格雷戈里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社会学主任桑德拉·沃克莱特经过研究发现:爱,可能是人们留在家暴关系中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受害人不离开,或是离开后又返回。

  对2021年一项主题为“我为什么留下”的推特调查活动的读者反馈进行分析后,人们发现,人类的情感非常复杂,社交媒体的评论对女性的情感和心理影响很大。一些女性在推特上写道“婚姻是永恒的”“我不想一遇到困难就逃跑”以及“孩子需要父亲”。

  研究显示,受害人想维持夫妻关系而选择了原谅,并把这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安全为代价。与此同时,施虐者却在操纵受害者感情方面变得更加狡猾老练,他们总在威逼利诱:“如果你爱我,你就会……”他们还会利用受害者的担忧和关心来阻止她们离开,比如以伤害对方或自杀相威胁,以使受害者感到不安或内疚。当受害者陷入这种“爱”中,她们更难回答亲人、朋友的这类问题:“他这样对你,你怎么还爱他?”于是,她们选择保持沉默,这也让她们陷入更深的孤立和危险中。而这正是施暴者乐于见到的结局。

救济的困境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就提到了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到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权公约》又对妇女和儿童遭受暴力的情况进行了关注。如今,各缔约国都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开展着各式各样的反家暴行动。

  然而,无论是行政、司法还是社会救济,在针对女性的家暴问题上,都频频遭遇挫折。

  中国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首部针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实施6年来,对预防和惩治家暴行为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难点。

  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研究团队发布了《2017-2020年千份涉家庭暴力离婚判决书分析》(以下简称《分析》)。《分析》随机抽取了2017至2020年涉家庭暴力的离婚诉讼判决书共1073份,其中94.8%的原告是女性。结果显示,因为原告举证情况不乐观,家暴的最终认定比例极低,离婚请求的支持率也较低。

  举证方面,在这1000余份判决书中,无家暴相关证据或者证据情况不详的占到了68%,仅提交了一份孤证的占一半以上;80%的案件中,关于家庭暴力的部分没有得到正式认定,或被定性为“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

  除了举证难,旨在为家暴受害者撑起法律“保护伞”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难,是司法救济的另一个困境。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刘敏说,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问题,一直是落实反家庭暴力法的难点,有群众认为现实中由公安机关来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效果更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情况。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机构,相比社区、妇联甚至法院来说,其行政强制措施在制止家暴上更及时、有力度,群众也更认同。

  据统计,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开始实施至2019年12月,全国法院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5749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法院少年及家事审判庭庭长李明认为,这个签发量还不太乐观。应该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同时妇联等社会组织,也应协助受害女性了解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帮助她们进行申请。

疫情恶化家暴现象

  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意大利肆虐时,许多医生因为照顾病人而受到感染,以致失去了生命。当年3月30日,27岁的罗蕾娜·卡拉恩塔去世了,那时她即将取得医师执照,但害死她的并不是病毒,而是她的男友安东尼奥。

  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西班牙小镇阿尔马索拉。因为遭到丈夫何塞的家暴,35岁的卡琳娜在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前死去。因为疫情管控,社区里的人们无法聚在一起为她哀悼,只能来到阳台上或者窗前,远远地聆听来自市政厅的丧钟。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平等协会的会长基卡·福梅罗对媒体说,根据他以往的观察,家暴案件的数量在特定时期内会骤然上升,比如水灾时,女性不得不与伴侣共度更多的时间。

  2020年,在法国发布疫情封锁令不到一星期后,政府就表示,警方报告的家庭暴力案件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了1/3,而在巴黎,上升幅度甚至更大。

  在西班牙马德里运营阿斯帕西亚基金会的弗吉尼娅·吉尔认为,遭受家暴的女性有多重忧虑:担心被施暴者发现,担心离开家感染新冠病毒,不知道当地为受害者提供服务的机构是否在运作等。吉尔担心,那些本应被带走的施暴者,可能不会被警察拘留,因为法庭“瘫痪”,也无法传唤他们到庭。

  欧洲理事会下属的性别暴力专家组负责人马塞琳·诺迪表示,有些时候,疫情阻碍了家暴受害者的求助。“一些地区的家暴庇护站已经完全停止接收求助者,因为工作人员不知该如何管理疫情风险。”她说。

  诺迪还担心,一些女性由于失去工作和收入,会在经济上更依赖施暴者,从而更难离开对方。

  演员妮可·基德曼作为联合国妇女署的亲善大使,曾到访世界各地,聆听过许多女性受害者的描述。她说,她们的故事时常令人感到痛苦、心碎和恐惧。“我们从这场疫情中吸取的教训之一是,对于如此众多的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女孩来说,家庭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随着许多国家在疫情后开始开放,我们有机会创造一个新常态——一个没有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的未来。”

来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