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全球减“塑”忙
  新华网 ( 2022-04-25 16:22:03 ) 来源: 《环球》杂志
 

 

3月2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的参会代表观看一件艺术品,

该艺术品展现了一个水龙头中流出的塑料瓶

    为应对指数级增长的塑料污染,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创新解决方案,但成效难言令人满意。业界普遍认为,塑料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减塑要从上游生产端逐步替代,再覆盖消费和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

文/《环球》杂志记者 韩啸 张思洁 编辑/马琼

  塑料是人类生产出的最持久耐用的产品之一,但也是单个使用效率最低的产品之一。

  全球每年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达5000亿个,平均每秒使用16万个。大部分塑料袋使用周期只有1次,这些废弃的塑料在地球各地“游荡”,直到大自然花费数百年最终完成降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10月发布的《从污染到解决方案: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评估》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将增加近两倍。

  “塑料污染已发展成为一场瘟疫。”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席、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埃斯彭·巴特·艾德说,如果将塑料纳入循环经济中,完全可以被反复循环使用。

  为应对指数级增长的塑料污染,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创新解决方案,但成效难言令人满意。业界普遍认为,塑料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减塑要从上游生产端逐步替代,再覆盖消费和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对抗塑料污染行动应该追踪塑料产品从源头到进入海洋的整个过程,应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支持,获得融资机制的支撑,配备强有力的监测机制进行追踪,激励包括私企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等。

回收进展明显,但“这还不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上述报告,梳理了主要国家和企业限塑作出的努力,并总结称:在实践层面,目前治理塑料污染的相关进展主要体现在回收利用方面。比如,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使用的颁奖台,就是由塑料回收制品制成的。此前,日本零售商永旺(AEON)在其2000多个网点设置了塑料容器回收点,回收塑料总量达24.5吨,这些材料经过加工后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成了领奖台。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也是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

  2019年2月,欧盟通过了《一次性塑料制品条例》,对制造、分类回收塑料制品提出具体要求:到2025年,制造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饮料瓶中应使用25%的可回收原料,到2030年所有饮料瓶中应使用30%的可回收原料。更早之前,英国政府发布《废弃物分类和评估指南》,针对塑料包装分类回收作出详细说明以指导民众回收塑料。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处理回收塑料的基础设施,英国回收的塑料被运输到欠发达地区,很多接收塑料的国家直接对废物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这意味着即使塑料被回收,也不一定能真正被利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季君晖说,“普通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长达上百年,而回收再生技术是治理塑料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但现在塑料废弃物的再利用率不超过35%,另外还有超过塑料制品总量15%的塑料废弃物并不具备回收价值和回收可行性。”

  “塑料污染范围大,回收面临现实难题。”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科研副院长张彦峰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回收来的塑料种类纷杂,很多东西不是由一种材料做出来的,但聚乙烯和聚丙烯不能混合用,比如矿泉水瓶的瓶身和盖子可以分开回收,玩具就分不开;而且,部分材料的加工过程会导致后续无法循环利用。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现实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张彦峰表示,精细化的垃圾回收还会导致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了回收方的积极性。

  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新技术推进全球塑料治理的办法。

  针对海洋塑料污染(其主要成分为聚乙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利用聚乙烯制成轻薄的衣物面料,可用于生产运动鞋、运动背心等运动装备,这让回收塑料袋产生除了“环保”以外更直接的经济效益。

  此外,利用酶来降解塑料一度掀起研究热潮。日本的研究人员曾在一个垃圾场发现一种以塑料为食的细菌,能够产生酶并降解塑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课题组发现了能有效降解聚乙烯等多种塑料的海洋真菌,部分塑料在两周内即可被降解为碎片;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和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所研究人员在一次实验中,意外生成了一种可以降解塑料的酶。研究人员目前试图改进这种酶,希望最终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将其用于降解塑料。

  不过,目前这些技术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朴茨茅斯大学教授约翰·麦吉汉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坦言“进展微小”。在张彦峰看来,现阶段用酶降解塑料不但效率低,而且制造酶的成本远超回收塑料本身,几乎不具备应用价值。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上述报告中指出,虽然塑料回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全球9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约9%被回收利用,“这不足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消除一次性包装。”

全球限塑在行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全球塑料产量正在快速增长,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可生产6.19亿吨塑料。各国政府和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塑料垃圾的危害性,限塑正成为环境保护的共识和政策趋势。目前超过60个国家出台了罚款、征税、限塑等治理塑料污染的政策,重点打击最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2020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这被国内业界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2019年5月,欧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规定到2021年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签等,成员国需要在2029年之前实现回收90%饮料瓶的目标。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已分别发布本国限塑令,严厉打击商超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旨在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

  早在2008年,非洲国家卢旺达就开始执行更为严厉的禁塑令。该国禁止所有塑料袋的生产、使用、销售和进口,将纸袋和棉质可重复使用袋子作为替代品,同时向有意愿投资生产塑料回收设备和生产环境友好型购物袋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但有批评意见指出,卢旺达政策未考虑低收入群体的需求。而且,由于缺乏更便宜的替代品,从邻国走私塑料袋等违法行为增多了。

  张彦峰指出,禁塑不能“一刀切”,可以对传统塑料制品征税,将征收来的税用于补贴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和回收,只有让相关行业有利润,产业发展才能长久。

  禁塑和征税会对环境产生多大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发布的《塑料的现状》报告表示,由于监测不足、大部分国家相关政策实施时间不长,目前得出结论为时尚早。“缺乏执法,以及缺乏可负担得起的替代品,是政策影响力偏小的主要原因。”该报告指出,后者甚至会导致未被禁止的塑料袋大行其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加剧”环境问题。

寻找替代品

  为从生产端源头减少塑料制品,各国正在利用不同材料研发可降解新型塑料制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使用的餐具全部由聚乳酸这一可降解材料作为生产原料。聚乳酸使用玉米淀粉等原料,相比于焚烧后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普通塑料,聚乳酸塑料可降解性良好,焚烧时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也可以直接掩埋在土壤中降解。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使用“定向变形组装”方法,研发出具有仿生结构的高性能材料,新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机械与热性能,有望成为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

  据报道,芬兰研究人员利用木质纤维和蜘蛛丝成分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未来有望充当塑料的替代品,用于生产医疗用品以及纺织业和包装业等。

  印尼是世界上海藻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占全球的1/3以上。该国一家创业公司研发出了一种以海藻为原料的可降解包装袋,取代方便面调料、茶叶、咖啡粉的塑料包装。制造商可以在上面印刷文字,该包装还可溶于水、可食用。

  韩国一家公司以大米为原材料制造出了可食用的吸管。这种吸管由米粉和木薯粉等环保材料制成,可实现百分之百生物降解,比传统塑料吸管质地也更坚固。

  “一种材料要想代替另一种材料,需要功能、成本和生产规模都能跟得上。”谈及目前塑料制品新材料研究,张彦峰分析说,产量低、成本高、性能不足是没有更好替代品出现的主要原因。他举例说,与普通塑料使用材料之一的聚烯烃相比,可降解材料的产量只是其零头。而且,专家认为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效果也十分有限。

  民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认为,可降解塑料袋并非是解决塑料袋污染的“灵丹妙药”。他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其实是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而非自然条件下。加上目前缺乏明确的标准,市面上很多“可降解包装”可能只是包含有增强生物降解添加剂的石油化学原料制品,或是两者的混合物,只能部分降解而已。

  成本与性能问题也制约了塑料新材料。2020年中国“限塑令”执行以来,由于可降解塑料原材料供应不足,全球市场塑料价格几乎上涨了10倍。事实上,“可降解塑料”并不意味着可自然分解,它同样需要配套分类回收,在严格控制的工业堆肥条件下对其进行后端处理。更重要的是,很多性能是某一类材料所特有的,可能永远无法被替代。张彦峰表示,完成塑料制品替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业内专家建议,应加强回收,并在源头做好分类,形成废塑料回收加工利用网络和产业链条等。还要研究废塑料的精细化分类、塑料再生的关键共性技术,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此外还要提高全民禁塑意识,树立环保全新理念。

来源: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