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如何以小的代价赢得城市攻坚战?
  新华网 ( 2022-05-19 10:04:14 ) 来源: 《环球》杂志
 

 

叙利亚伊德利卜省第二大城市马雷特努曼,经过战火摧残千疮百孔

    作为城市攻坚战的进攻一方,如何以最小代价(包括尽量减少平民和己方人员损失)控制一座城市,是近年来很多军队都在研究的课题。

文/张学峰 编辑/黄红华

  城市对作战双方而言是“巨大的均衡器”。一方面,城市将削弱进攻一方的优势,特别是在装甲、重型火炮或空中支援方面相对于防御方的优势;另一方面,防御一方装备反坦克火箭筒和轻型反坦克导弹的小组,可以通过伏击摧毁现代化装甲纵队。

  作为城市攻坚战的进攻一方,如何以最小代价(包括尽量减少平民和己方人员损失)控制一座城市,是近年来很多军队都在研究的课题。

占领城市“制高点”

  城市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大量建筑遮挡了视线和无线电信号,严重阻碍侦察、监视、指挥、控制、通信以及直射和间接火力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战的进攻一方占领并掌握城市上空的“制高点”——实际上是制空权,就成为整个作战的优先事项。伴随着无人机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对城市战场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视、精确打击将成为现实。

  现代军队作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尽可能远离自己部队的地方,找到并摧毁敌军。这往往要依靠卫星和空中侦察工具、精确制导弹药和远程火炮等技术装备。但在建筑密集的城市地形中,这些装备的打击效果要比在开阔地形差得多。例如,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战斗中,被围困在城市深处的“伊斯兰国”武装也充分认识到先进侦察监视和情报系统的威胁,为了反制侦察,他们将床单、塑料布、塑料网和其他物品悬挂在屋顶,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建筑物移动到另一个建筑物,而不必担心被大多数空中侦察装备看到。结果,价值数亿美元的卫星被屋顶上串起的垃圾“弄瞎了眼睛”。

  而装有各种传感器——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电荷耦合器件(一种将光学影像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传感器)的无人机,因其能长时间“漂浮”在目标上空并能适时机动,则成为一种比较好的选项。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浓雾中还是大雪中,合成孔径雷达、热成像系统都能有效侦察小型目标。这些无人机既可以为指挥部、作战分队提供实时的战场情况,又能对目标进行激光照射,引导炮兵进行精确打击。

  作战中,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将位于3000米左右高度的最高点,负责24小时、广域的侦察监视,为指挥官提供直观的战役级图像情报——当然这些图像也能分发到战术分队中。这些大中型无人机还可以对最紧迫的目标实施快速打击。

  位于战场空域底层的中小型和微型无人机甚至商用多轴旋翼机,则可以游荡在各个角落,为前线指挥官甚至一线分队提供视频情报。这是最近几年无人机参与作战体现出来的新特点。这些无人机可以参加每一次战斗,为作战分队提供“上帝视角”,实现战场的单向透明,大幅降低防御一方熟悉环境的优势,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微型炸弹。

  此外,占领“制高点”还有助于掌控频谱。通过无人机携带无线通信中枢,可以为不同城区距离较远的部队进行中继通信,并能够压制干扰对方的通信系统。

  在有效运用无人机的同时,还要有效反制对方使用无人机,实现排他性使用无人机,掌握“制无人机权”。以往,反制微小型无人机往往使用导航欺骗、导航干扰,或者对控制链路进行干扰压制等手段,如何避免这种对抗措施干扰到己方小型无人机,从而实现反无人机手段和己方无人机的兼容,显然是未来城市作战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化解复杂战场的挑战

  城市与其他作战环境的重要区别在于战场与平民生活交织、军事目标与平民和民用目标混合。城市中的战斗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法律、道德和战术挑战。如果敌对双方在平民中建立了防御,将受国际人道主义法保护的目标用于军事目的,甚至将平民用作人体盾牌,情况就会更加复杂。

  因此,一场大的城市战斗首先需要考虑到如何对待平民。通常要疏散平民,避免在非战斗人员集中的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特别是在遭遇强烈抵抗,不得不大量使用重型火力的时候。同时,疏散平民还能降低敌对情绪、减少作战掣肘和人员伤亡。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为自愿离开的平民建立安全的疏散路线,对即将打击的包含军用目标的民用设施进行事先通知和疏散,为平民和受伤的战斗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处理遗体,清除未爆弹药等。

  城市中作战,还要面临多维的地面战场环境。交战双方必须考虑外部空间(外部建筑物和地下区域)的活动以及内部空间(建筑物内部和地下系统)中发生的隐藏活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分离主义分子主要采取小组作战。这些小组装备了AK-47、手榴弹和RPG-7或RPG-18火箭筒,在地下室或建筑物的高层与俄罗斯装甲车、坦克交战。一旦俄军落入陷阱,伏击队将袭击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的脆弱点,击中前方和尾随车辆后迅速撤退,然后上楼,继续打击已瘫痪的俄罗斯纵队。1995年1月1日至1月3日,俄罗斯第131摩托化步兵旅损失了120辆装甲车中的102辆和26辆坦克中的20辆。第6坦克团第3坦克营派往格罗兹尼的31辆T-80BV坦克,只有1辆在战斗中幸存。

  应对这种复杂环境,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以色列2002年通过“颠倒地图”或“穿过围墙”对纳布卢斯镇发动的袭击。这种战术把道路作为障碍而不是通道,把建筑物的内部当作道路而不是一系列密不透风的墙壁,把小巷理解为一个禁止走过的地方,把门理解为一个禁止穿过的地方。因为小巷中可能会有瞄准的枪口,门背后也可能会有诱杀装置,在等待着走过的士兵。

  城市战还要求选用合适的武器和战术实施精确打击。特别是在有平民存在、低强度的冲突中,为避免造成附带损伤,更加强调火力打击的精准性。即便在已疏散平民的情况下,城市战对打击精度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城市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本身就是防御方的天然堡垒,必须通过实施精准打击,才能有效杀伤对方。

部队能力胜过规模

  关于城市战,一个非常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城市行动异常耗费人力,需要庞大的部队规模,因为“城市是吸收部队的海绵”。这取决于城市的大小、立体空间和建筑的复杂性。苏联总参谋部曾根据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验计算得出结论,在城市环境中攻击者与防卫方的最佳比例是10比1。然而,战争中的其他重大战役却指向一个相反的,或者至少是更微妙的结论:能力胜过规模,或者说质量胜过数量。

  1944年10月,美国第26步兵师的两个营在德国亚琛的9天战斗中彻底击败了一支规模达5000人的德军,而美方只有75人阵亡。1945年4月,隶属加拿大第2师的部队击败了一支等同规模的试图守住荷兰城市格罗宁根的德军,那次战斗中只有100名平民与43名加拿大人和约150名德国人死亡。鉴于平民在整个激烈战斗中都在场,这已经非常难得,而且战斗没有对民用基础设施造成大规模破坏。

  本世纪的一些例子同样表明,城市战“对人力的高要求的假设”被夸大了。例如,2003年4月初,当有的专家预测伊拉克首都将遭到旷日持久的血腥围困,伊拉克政府发言人也宣布该市“没有美军”时,美国陆军第3步兵师第2旅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正沿着巴格达的主要干道前进。巴格达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被一支由约1000人组成的装甲部队占领,在此过程中只造成了人数较少的伤亡。

  如果说巴格达之战涉及士气、收买的话,再来看看美国海军陆战队1个旅级战斗队在伊拉克拉马迪的战斗。这支部队2005到2006年间负责在拉马迪市清缴“基地”组织武装。最终结果是以83名美军阵亡为代价,清除了该市的“基地”组织人员,击毙约1500人。美军的做法是,首先通过在主要运输路线上设立检查站尽可能将“叛乱分子”与外部支援隔开,然后对社区逐个清理,并将已控制地区移交给伊拉克警察。美军在拉马迪行动中使用的技术非常耗时,整个行动花了9个月的时间。

  一个反例是1994年12月底和1995年1月初,车臣分离主义武装在格罗兹尼击败俄罗斯机械化部队。这一阶段的战斗中,俄军两个机械化旅几乎完全被摧毁,至少有200辆装甲车被烧毁,1500名俄罗斯官兵阵亡。俄军武器的优势被削弱,其装甲的机动性被证明是脆弱的。武器的数量和有效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相关作战部队的能力。

在正确的环境中训练

  高效率挫败对手的防御,需要更多的协同,包括但不限于空地协同、步坦协同。但如何协同,协同到什么程度,这些又都是各国军队通过实战或者逼近实战的训练总结出来的。

  实战的成本巨大,这就凸显了训练的重要作用。2001年1月和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实验室在1990年代早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大都会计划”的营级城市战演习,这些实验最初凸显了城市环境中惊人的高伤亡率。但美国海军陆战队部队在接受艰苦而现实的训练后,最初经历的高伤亡率急剧下降。报告详述了其他一些技术和战术改进,但要点是训练起了作用,而城市战的训练需要正确的环境。

  至于什么是“正确”的环境,它归结为3个要素:真实性、规模、经验教训的可重复性。

  真实性是指训练区接近现实世界的战斗条件,看起来像真实的战场环境,包括视觉、声音和气味等。它足够复杂,可以准确地模拟各种武器的效果,被“击中”的士兵会有一定的反馈——他要经历轻微的痛苦或不便,或者至少因为被打败而失去自豪感。

  规模是指训练设施足够大,足以容纳具有后勤、医疗和情报支持要素的大型联合部队,足以让大单位同时练习宏观级联合武器和支援能力,而不仅仅是微观个体或小单位的战斗演练。

  经验教训的可重复性是指可以记录和回放演习,以便所有指挥官都能从错误和成功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无论是从他们自身还是其他人。

  现存最好的城市战训练设施,位于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一处军事基地,绰号“巴拉迪亚”(Baladia,阿拉伯语中意为“城市”)。该训练设施于2005年部分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造,耗资4500万美元。它由60多座不同的建筑组成,其中包括5座清真寺、一座伊斯兰建筑、一家诊所、一座市政厅和一座8层高的公寓楼。该训练环境实现了对中东城镇高度逼真的复原,甚至包括一个声音和烟火系统,能够重现平民日常生活的环境声音(如祈祷、音乐声、道路噪音等),以及间接火力袭击和简易爆炸装置爆炸。整个设施通过中央监控站进行控制,该监测站可以跟踪和记录大部队的所有元素,以备行动后审查。

  一名西方考察者在参观完该基地后,在特拉维夫的一家酒吧写笔记时,酒吧的调酒师,也是以色列国防军预备役人员,认出了考察者在本子上画的粗略草图,并说他已经在那里训练了很多周。

  如今,包括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建设或者已经拥有类似的设施。很多战术也都是从这些设施中摸索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让前来轮训的部队熟练掌握了城市战的战术。

  (作者系军事评论员)

来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