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后疫情时代,如何将供应链变成“共赢链”
  新华网 ( 2022-05-30 15:42:01 )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5月6日拍摄的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港口(无人机照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充满了不确定性,已严重影响到全球企业的供应链健康有序发展。

文/丁浩员 林馨蕊 编辑/黄红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制造业的转移,尤其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转移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问题突出。某一企业的转移必然影响到上下游企业的供给或需求,尤其对于客户集中度高的企业而言,其发展新合作伙伴的能力较弱,速度较慢。一旦与其合作的企业向外转移,本地企业就极有可能丧失很大一部分便利的供给或需求,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应对供应链断裂的问题,从而产生经营风险。尤其要指出的是,相比大型企业,国内中小企业在面临供应链断裂危机时,其调整应对的能力也更弱。

  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以下措施有助于减缓疫情对供应链稳定所带来的冲击。

  第一,依托产业园区,打通供应链堵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需要首先考虑疫情暴发直接带来的生产停滞与物流堵塞问题。中小企业在疫情暴发后难以迅速恢复生产是普遍现象,而在中小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当地政府更有条件以园区为单位进行人员闭环管理和组织生产,由政府承担防疫成本来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另外,产业园能清楚快速地了解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与物流情况,一旦出现企业上游客户断供或者物流中断,产业园区能迅速上报政府,便于后者更快速有效地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政策,且园区自身也能帮助企业协调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此,在疫情冲击情况下,产业园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脱困和复工复产。

  第二,应对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协调能力,保障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对接。

  例如,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清楚复工复产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申请进入复产“白名单”和各种补贴项目。在此,可以利用政务数据融合的优势,链接政府各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提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把相关政策由对接管理的部门直接传递给企业,减少中间层级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总之,除了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还必须提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效率。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扩大政策传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并打造网上办理平台,提高流程便利性。另一方面,保证线上与线下政策推广、窗口受理相结合。考虑到广大企业对于信息接收、理解存在差异,可利用在产业园区与市内主要办公楼范围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确保政策有专人推广,政策专项线下办理途径能正常运行。

  第三,加强开放式创新,培育新动能,寻找新增长点。

  企业需要提高供应链弹性管理能力,而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应对供应链危机的韧性。对于内部创新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即通过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完成创新活动。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逻辑,一旦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产生供应链断裂危机,就能够利用技术创新迅速推出新产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与增长点。

  第四,打造数字化产业链,智能驱动,危中寻机。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企业能触及更多新客户,甚至是海外合作伙伴,以使产业链布局变得更加分散合理,进而企业供应链弹性提高了,就更能避免生产停摆。此外,数字化产业链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一旦供应链中的企业出现断供等相关问题,非直接接触的供应商和客户也能够及时了解到问题,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和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牛鞭效应”在信息传递时造成的扭曲。在供应链出现堵塞或断供时,企业能够及时根据物流、市场情况调整存货安排及后续生产计划,并触及新的合作伙伴,降低供应链堵塞带来的损害。

  第五,巩固中国产业体系与产业链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环保标准、人力成本等不断提高,产业链会逐步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中国成本提高的原因,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国内产业进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更重要的是,避免与全球产业链“脱钩”,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顺应区域价值链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中国应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形成区域价值链;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提高本土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丁浩员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林馨蕊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

来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