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一位澳大利亚汉学家的“长征”情结
  新华网 ( 2022-06-23 07:07:56 ) 来源: 《环球》杂志
 

魏华德(右)和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合影

(中国驻澳大使馆供图)

  2022年是中澳两国建交50周年,魏华德很高兴自己参与了其中的37年,见证了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文/《环球》杂志记者 白旭 岳东兴(发自堪培拉) 编辑/刘娟娟

  “长征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论怎样,永远不要放弃。”澳大利亚汉学家魏华德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56岁的魏华德本名哈罗德·威尔顿,是一位作家和中国问题顾问。当年,还是少年的魏华德第一次听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1985年,魏华德第一次踏上了长征路。当时他的父亲是知名出版集团“威尔顿国际”的负责人,计划与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画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视角,向世界展现中国鲜为人知的一面。”魏华德回忆说。

  “威尔顿国际”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师,到长征路上的不同地方去拍摄。当时19岁的魏华德刚刚离开学校,他没有完成全部的行程。“我们又累又饿,只步行了大约50公里。”他大笑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魏华德用汉语说。他发音虽然不是很标准,但说得非常流利。

  那是他关于中国最深刻的记忆。彼时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西部,很少有人见过外国人。“他们可能在想‘这些人是干吗的’,不过他们非常友善。”魏华德说,“我们一路上尤其是在村子里面,感受到了人们淳朴的热情。”

  他们沿途看到了壮美的山川,探访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魏华德认为,最终出版的名为《中国——长征》的画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除稻田以外的美丽风景。

  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当时的几本日记。泛黄的页面上贴着老照片,旁边是他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下的所见所想。在其中的一页,他贴着一张“红井”的照片,并在旁边写下了那段故事:那口位于江西瑞金的水井是当年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为村民们挖的。另外一页上,当时还很瘦的魏华德跳入四川的大渡河游泳,那条河因出现在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而广为人知。

  20多年后的2011年,魏华德想再做一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画册,同时探索沿途地区的发展变化,他第二次走上了长征路,并将随后出版的画册命名为《中国——新长征》。

  他感慨地说,从1985年到2011年,两次走长征路的他,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逐渐开始拥抱世界,变得日益国际化。”

  目前澳大利亚有超过100万华人。墨尔本的唐人街始于19世纪中期,是南半球最古老的唐人街。在文化出版业工作了几十年的魏华德,也看到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文化日益浓厚的兴趣。“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中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魏华德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把中国文化展现到了极致。

  他认为,文化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人们通过文化交流建立信任。我把澳大利亚的朋友介绍到中国,让中国的企业来到这里。文化项目就像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我们能够为经贸提供帮助。”

  2022年是中澳两国建交50周年,魏华德很高兴自己参与了其中的37年,见证了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他看来,人文交流是双边关系最重要的部分。

  最近几年里,他看到中澳两国关系有所下滑。他认为虽然恢复需要些时间,但未来可期。“就像长征一样,要一步一步来。”他引用中国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竭尽全力,继续架起一座文化桥梁,增进两国交流合作。

  魏华德眼中的长征精神是“永不放弃”,“我们需要那样的精神,它让我们一直向前走。我1985年4月第一次到中国,就此开始了一段旅行,现在的我仍然在旅途中。”

来源:2022年6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