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化肥危机”下的“绿肥出路”
  新华网 ( 2022-07-18 07:32:03 ) 来源: 《环球》杂志
 

 

4月30日,农民在埃及米努夫省的农田中收获小麦

    农谚说,“绿肥种三年,瘦地变肥田”“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就是对绿肥提升土壤健康水平的最好诠释。只有解决好农田土壤自身问题,才能真正扼制土壤退化的发生和发展。

文/《环球》杂志记者 孟鼎博 刘芳 卿胜蓝(发自巴黎)马琼(发自北京)

编辑/胡艳芬

  数月以来,全球化肥价格大涨,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也远远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日前表示,全球范围内化肥供应受阻、价格高涨,可能将影响2023年全球粮食供应,这已成为该组织当前对粮食安全的主要担忧。

“化肥危机”席卷全球

  今年5月,法国南部奥克西塔尼大区热尔省农场主阿兰·德斯科里莱120公顷的农地已经春播,庄稼亟待施肥,可仓库里的硝酸铵化肥只剩下12吨。

  作为氮肥的一种,硝酸铵化肥是当地使用最广的矿物肥,2021年11月每吨价格250欧元,如今涨到750欧元。买还是不买?德斯科里莱十分纠结。

  眼下,化肥问题让不少欧洲农户闹心。从2021年下半年起,制造化肥的重要原料天然气价格飙升。法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法国化肥价格同比上涨了82%。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引发的俄罗斯反制裁措施都不断加码,严重影响了俄化肥出口,加剧全球供应紧张局面,化肥价格开启了新一轮上涨。

  欧洲部分化肥厂商已开始减产提价。法国《原材料》杂志近日刊文说,全球最大的结晶化肥生产商之一亚拉国际公司因天然气价格飞涨决定在欧洲减产。

  “对法国农民来说,氮肥价格飞涨意味着每公顷作物的成本增加约200欧元。这种打击就像一颗松了保险的手榴弹,扰乱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农民命运,最终威胁数百万人获得食物的机会。”法国农业原材料合作社网站的文章写道。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农业大国西班牙。当地市场化肥价格从2021年11月开始上涨,俄乌冲突爆发后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氮肥价格翻了3倍。

  西班牙东北部赫罗纳省的农场主约瑟夫·保介绍说,俄乌局势恶化导致化肥原材料、天然气和电价上涨,给化肥厂制造成本带来多重压力。他表示,农民需要节省化肥,以便在未来几个月投入到经济回报更高的农作物中。化肥现价高得离谱,走向又不确定,很多农户选择观望。法国第一大化肥、种子和农业设备电商平台Agriconomie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只有60%的法国农户购进了今年所需氮肥,往年同期这一比例为80%。

  德斯科里莱也在犹豫。身为热尔省农业工会联合会秘书长,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坦露担忧:“不知道会不会我们越不买,化肥厂就越减产。而且这里有些农场已经决定不给作物施肥了,这对收成会有很大影响。”

  欧洲以外,巴西、美国等农业大国的农户也在被迫减少化肥用量。

农户企业自寻出路

  面对高企的化肥价格,一些农户正在自行寻找出路。

  在距离巴黎30多公里的萨克莱镇,农场主埃马纽埃尔·洛罗的储肥罐只剩下一半库存。往年装满整罐需要花费3万欧元,现在是7.8万欧元。他有115公顷土地,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甜菜和玉米,下个耕种季所需的化肥还没着落。“我已开始从巴黎地区收腐殖堆肥,给作物补充有机氮。”他说。

  法国东部科多尔省第戎谷物合作社农户的选择是通过改变生产计划控制损失。埃马纽埃尔·拉亚尔在该省北部经营着190公顷土地,他正在考虑减少油菜种植面积,因为“运营成本太高”。

  西班牙卡塞雷斯的农场主尼古拉斯·费尔南德斯正在寻找更经济实惠的化肥供应商。“大多数农场都减少了化肥使用,今年的用量大约是往年的1/3到1/2。”据费尔南德斯观察:“周围人都在根据市场价格调整使用量。”

  法国业界认为,今年的化肥库存有保障,但2023年的化肥采购更加令人担忧。数月以来,亚拉国际公司一直在警告,化肥价格飙升,远期会影响到全球粮食安全。

  在美国,替代肥料在农民和投资者中越来越受欢迎。一些初创公司正在推动开发一种新型农用肥料——利用微生物或植物产品来向玉米和其他作物提供所需的肥料,它们计划用这种肥料取代使用天然气和矿产品为原料生产的传统化肥。

瞄准“绿肥”

  如何用比较少的化肥投入获取相对稳定的农作物产出,成为了摆在全世界种植业面前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不能用简单的化肥减量或等量养分替代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要站在更高层面、用战略眼光看待化肥减施或者养分替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曹卫东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真正实现化肥减量或化肥替代,应当立足于将培育健康土壤和有机无机配合两条路径相结合,在解决好土壤健康的前提下,推进化肥减量。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极为“要害”的问题。中国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约占世界23%的粮食。但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2020年化肥消耗量达5250万吨,约占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27%。

  “同时,中国农田肥料投入不尽合理,尤其是有机肥源不足,长期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现象,导致农田土壤退化、肥料利用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曹卫东表示,当前,中国农田土壤退化主要体现在酸化、盐碱化、沙化、潜育化、板结、贫瘠化、养分失衡等方面,近些年更是出现了土壤重金属镉超标、除草剂残留等问题。

  为有效治理土壤退化,国家层面正在不断投入资金和科技资源。2020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连续开展了退化耕地治理。

  但曹卫东指出,目前在土壤退化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仅靠项目来治理土壤退化,效果只能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土壤自身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各地更多的是采用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等外部投入治理技术,对提升农田土壤健康水平的生物内源驱动作用却重视不足。另外,一些投入措施不够经济和绿色,也限制了退化治理技术的广泛和有效应用。

  据曹卫东介绍,著名土壤肥料学家刘更另院士曾提出“有机无机配合”的策略。长期的农业实践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养分配合,是保持地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曹卫东认为,绿肥是解决土壤健康、替代部分化肥投入的首选。利用绿肥供肥养地、发展种植业,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耕地土壤数千年“常新壮”的有效手段。绿肥,即利用季节性或空间性闲置土地种植的固氮及养地作物,翻压回田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源,同时可以实现农田的生物耕作。绿肥既是肥源,也是耕地养育措施。

  一方面,绿肥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绿肥源于自然、归还自然,没有其他投入品可能携带的潜在风险物质。利用绿肥实施“有机无机配合”不仅安全,也更加经济高效。合理管理下的绿肥及其根茬鲜体,产量一般不低于2000千克/亩,翻压还田后,又会成为土壤的优质、清洁有机肥源,腐解后能为接茬作物提供各种养分。

  曹卫东团队开展多年监测的结果显示,南方稻区利用绿肥可减施氮钾肥40%,氮肥、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5.8、10.8个百分点;旱地可减施氮肥20%~30%。相对于其他有机资源的制造、运输、施用,绿肥的来源更加广泛、便捷,投入更加经济。

  另一方面,绿肥是养育耕地最便捷、高效、安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绿肥的养地功能是破解农田土壤退化的关键招数。农谚说,“绿肥种三年,瘦地变肥田”“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就是对绿肥提升土壤健康水平的最好诠释。只有解决好农田土壤自身问题,才能真正扼制土壤退化的发生和发展。

  原位、绿色、高效、低成本的农田退化治理路线符合中国国情,绿肥也是此路线的最佳技术手段。大量文献、报道认为,种植利用绿肥后,土壤碳氮含量稳步提升,土壤物理和生物性状明显改善,也就是说土壤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发展绿肥的空间巨大,每年有季节性闲置、可以用来种植绿肥的耕地有约7亿亩。中国还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边际土地,这些土地如果加以改良、构建适宜利用模式,将成为国家耕地资源的纵深战略储备和生物养分的潜在来源地,不仅能大幅缓解人地矛盾,也是实现用较少化肥投入保障粮食安全的可能路径。

  新形势下,有条件构建基于绿肥的健康土壤培育与高效节肥协同技术体系,实现农田养地、节肥等多重效应,宜长期执行。

来源:2022年7月1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