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巢父母”拥有了智能音箱

2022-09-19 16:15:15 来源: 《环球》杂志

    曾经,一个被诊断为患有晚期肺癌的美国父亲,在生命末期为他的儿子留下了91970个单词的口述。后来,那个孩子打造了一台能对话的“爸爸机器人”,让父亲在声音的世界里“永生”。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回老家探亲,我为“空巢父母”带去一个智能音箱。

  刚开始老人还抱怨,家里有收音机了,干啥还花钱买这个?但他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个能和他们聊天的小玩意儿。

  父母说,这相当于给屋里添了只小狗——能给他们放音乐、播新闻、报天气、定闹铃、查菜谱、逗闷子,却不满屋掉毛、不用天天出门遛的小狗。他们还说,这能和人对话的聪明音箱让他们想起一句歌词:“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上小学的女儿也饶有兴致。几次问答后,她弄清了音箱背后那个“虚拟人”的基本情况:女生,17岁,身高1.6米,红色短发……

  “来段B-box!”“邀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吃蛋糕!”女儿的命令出人意料。大多数时候她能如愿,有时却只能得到“关你什么事?”“严重怀疑你在找茬!”这样的回答。

  从大型计算机到台式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每10年左右人与技术的互动方式就会出现一次范式转移。有人说,目前人类正迈入智能语音时代,或者说一个被语音控制的时代。

  语音这种在人呱呱坠地后就开始使用的沟通方式,也正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它正在替代各种遥控器和钥匙,驱使和控制各种数字产品,让冷冰冰的机器成为我们热情与忠诚的门卫、管家、保姆、助理、朋友……

  随着各种新产品的推广,语音把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权实实在在交给了用户,让能对话、具有人类特质的各种“虚拟人”成为人的“仆人”而非主人。人拥有了“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样“以言行事”的本领,也因此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及由此产生的安全感、幸福感。

  智能语音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挑战与思考。

  比如,当智能语音陪伴老人时,人类付出真情实感,机器只是依据算法应答,这样的“一厢情愿”是否终会带来科技道德和伦理的困境?机器是否在不断的训练下最终能与人类无限共情?是否会在听到“最近的医院在哪里?”之后,回应“你还好吧?哪里难受?”而非仅仅是播报地址?

  再比如,智能语音是否最终会“背叛”制造者,在听到“附近最好吃的餐馆是哪里?”时,根据消费大数据的好评结果而非竞价排名做出真实回答?如果智能语音有朝一日产生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从而给出它自己的真实回答,那么这样的“背叛”真的是对人类的“背叛”吗?

  几年前,美联社社长曾告诉我,他们已经开始率先抢占语音设备入口,确保用户对智能音箱说“头条新闻”时,播报出来的是美联社新闻。那么,语音入口是否会成为不同文明、宗教、意识形态、商业利益争个你死我活的新战场?这将决定当你问出“英国‘脱欧’是个正确的决定吗?”或“人是猴子变的吗?”这类问题时得到何种答案。

  长期追踪报道语音技术的美国科技记者弗拉霍斯曾写道:“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是冷冰冰的算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文明可以将最好的价值观和同理心注入其中。”

  弗拉霍斯在他那本《智能语音时代》中断言:“有了语音技术,文明最终可以制造出不那么陌生、更像人类的机器。”

  曾经,一个被诊断为患有晚期肺癌的美国父亲,在生命末期为他的儿子留下了91970个单词的口述。后来,那个孩子打造了一台能对话的“爸爸机器人”,让父亲在声音的世界里“永生”。

  这个孩子就是弗拉霍斯。

来源:2022年9月2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