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菌草造福斐济惠及世界

2022-09-21 14:01:49 来源: 《环球》杂志

 

2019年7月4日,在斐济首都苏瓦,人们参观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展位

    斐济南太平洋大学著名学者凯什米尔·马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中斐两国在“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合作上的“成功实践”,值得点赞。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永兴(发自苏瓦)

编辑/吴美娜

  “这真是中国送给我们斐济人的一个好项目,蘑菇营养及市场价值高,占地空间小,容易种植,也省时省力,特别适合我们妇女种植。这也有助于像我们这样的斐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44岁的斐济农民塞卢瓦艾阿·卡布卡布,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项目赞不绝口。

  菌草技术发明于1986年,是一项利用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菌物肥料、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同时进行生态治理的综合技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卡布卡布是南太平洋岛国斐济中部奈塔西里省塞雷阿村的一名女企业家。她在距离斐济首都苏瓦50多公里处的村子里经营着一家拥有50头牛的奶牛场。为了增加收入,她从2019年起先后在位于斐济第三大城市楠迪的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参加了两期蘑菇种植培训班,从此喜欢上了蘑菇种植。

  由于善于学习,人又勤劳,她种植的蘑菇连连喜获丰收。在苏瓦的集市上,记者多次碰到她在出售蘑菇。此外,她还经常直接送货至苏瓦的一些中餐馆或酒店。

  在其家中,身穿斐济特色服饰的卡布卡布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种植蘑菇给她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不仅购买了电冰箱、搅拌器、大型草垫(在斐济,拥有高质量草垫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自用,也做迎宾用,一般售价都比较高昂)等,而且为家里修建了带有洗澡功能的独立卫生间。”卡布卡布希望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第三期合作项目能尽快开始,她计划扩大蘑菇种植规模。

  卡布卡布自己种植蘑菇,同时带领村子里的其他妇女、残疾人及学生种植蘑菇。68岁的残疾人马里卡·尤莱纳塞拉和15岁的女学生韦丽麦纳·诺克诺克塞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尤莱纳塞拉看到中国记者,不住地夸赞菌草技术,希望中国专家能够继续给他提供菌袋,以种植更多的蘑菇。

  诺克诺克塞雷利用假期时间种植蘑菇,并用赚来的钱为自己置办了新校服、书包和凉鞋。她自强不息的事迹还登上了斐济主流媒体。她51岁的妈妈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当天女儿上学去了,不然她会很高兴见到中国记者,她也非常想继续种植蘑菇。

  “种植蘑菇既给我们补充了新鲜食材,又帮大家增加了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40多岁的斐济农民苏尼亚说。他是斐济主岛维提岛东部雷瓦河三角洲上一个四面环水的村子——穆阿奈拉村的村民。该村交通不便,只能通过水上出租车(机动船只)进出,再加上耕地有限,以前这里的八户村民每天吃的传统食品除了芋头、木薯,就是椰子,如今中国专家给他们送来了利用菌草种植蘑菇的技术,变化也随之发生。

  在南太平洋岛国地区,此前鲜有人了解如何种植和使用蘑菇。菌草技术引入之后,斐济结束了不能生产食用与医用蘑菇的历史,人们开始重视种植蘑菇、食用蘑菇,还准备扩大产量,出口创汇。

  曾在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接受过菌草技术培训的查雅·库玛尔女士和丈夫维尼特·拉尔今年成立了布拉蘑菇公司,公司设在楠迪市乌图阿莱武学院的农业技术学校里,斐济农业部部长马亨德拉·雷迪出席了公司开张仪式。

  记者看到,在种植着大片菌草旁的教室里,摆放着各种加工机器,教室外的大棚里堆放着等待粉碎的菌草和一个存放着平菇菌袋的标准集装箱。

  “这是斐济生产蘑菇的公司首次与教育院校开展这样的合作。除了便利生产蘑菇外,主要是想借助这一平台向学生们传授种植蘑菇的技术,让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有用的专业,增强谋生能力。”查雅·库玛尔夫妇说。

  查雅·库玛尔夫妇首批就收获了多达200公斤的蘑菇。现在,公司已准备继续扩大蘑菇生产规模,除了向附近的餐馆、超市及酒店继续供应蘑菇外,还计划将蘑菇从农场直接搬到餐桌上,为游客提供蘑菇大餐,同时争取做好出口事宜。

  “中国菌草技术是个好项目,自2014年引入斐济以来使我们大受裨益。”斐济农业部菌草项目协调员塔基雅科·瓦卡洛洛马说,菌草技术不仅使斐济人民,特别是农民受益匪浅,也促进了斐济的食品安全,还解决了旱季的牲畜饲料短缺问题。

  据中国驻斐济菌草技术专家组组长林占森介绍,菌草一草多用,既可以为斐济的菌菇栽培提供充足原料,有效缓解牧场旱季青饲料的匮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同时也能防治水土流失,特别是能对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带来的次生灾害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菌草项目成本低、见效快、惠民生。专家组在培训时也特别注意能让斐济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起。菌草现在已声名鹊起,深受斐济人欢迎。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今后将增强斐济新兴菌草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使斐济人民增加收入,减少进口畜牧业产品和菌菇产品,逐步将菌草业转变为向外出口创汇的产业。同时,这里也将成为南太岛国的区域中心,影响辐射到南太平洋多个岛国。”林占森说。

  斐济南太平洋大学著名学者凯什米尔·马昆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中斐两国在“一带一路”互利共赢合作上的“成功实践”,值得点赞。

  “中国对包括斐济在内的南太平洋岛国的支持方式是授人以渔、急人所需,旨在帮助岛国提高自主‘造血’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就是这一方式的最佳体现。”中国驻斐济大使钱波对记者说,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促进斐济菌草产业发展,为斐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

  类似的故事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被很多当地人称为“中国草”“幸福草”的菌草,已福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菌草技术项目”在联合国总部启动。据钱波介绍,中国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可不同程度促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3个,包括无贫穷、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气候行动、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等。

  2019年,在联合国菌草项目高级别会议上,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说:“中国通过菌草技术讲述了一个伟大故事,在福建点燃的火花显示出技术创新巨大潜力,如果对一项创新善加培育并部署得当,就能改善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状况。”

来源:2022年9月2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