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中国,惠世界

2022-11-17 12:56:20 来源: 《环球》杂志

 

11月5日在第五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拍摄的辉瑞展台

    立足中国,服务全球,这是跨国企业深入中国市场十几年后的重新抉择,从输入者到输出者角色的转变,外企正在成为向全球分享“中国智慧”的新窗口。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海鑫

编辑/乐艳娜

  占地不足一平方米的环保开关柜,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一整片森林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RM AirSeT环保气体绝缘环网柜是施耐德无六氟化硫中压开关柜的最新产品。不为人知的是,这款走红国际市场的产品,是在中国开发、中国首发的。目前,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已在法国的GreenAlp、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的EEC Engie和意大利的米兰交通公司等客户的电网、基础设施和建筑物中成功试点。

  “对于施耐德电气而言,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市场,更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通过持续加强本地创新,施耐德电气正在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惠世界”升级。本土研发成果和新产品被推广到全球,向全球市场源源不断输出“中国智慧”。

  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施耐德。作为世界橱窗的进博会,以往是跨国公司网罗全球创新成果陈列于此,而如今中国原创、中国原研的产品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各大展台上。立足中国,服务全球,这是跨国企业深入中国市场十几年后的重新抉择,从输入者到输出者角色的转变,外企正在成为向全球分享“中国智慧”的新窗口。

他们“在中国,为中国”

  法国人让-克里斯托夫·波因多有一个用了十多年的中国名字——彭振科。作为辉瑞全球生物制药商业集团中国区总裁,每逢进博会时间,他就特别忙碌。

  “我与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随父亲一起来到了武汉,短短几天内便深深爱上这片凝聚着浓厚历史积淀、又展现出蓬勃发展活力的热土。”有药剂师背景的彭振科在全球三大洲都工作过,比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等。2011年他来到上海,之后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留在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11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的转型速度之快。就医疗行业而言,2011年,中国新药品的注册速度还是比较慢。但近年来,中国持续优化的审评审批流程,创新药的注册速度基本和美国、欧洲实现同步。”

  “我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亚洲和中国度过的,职业生涯也基本集中在医药领域,对此我感到很幸运。”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对《环球》杂志记者说,“1999年,当我和家人第一次搬到中国时,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仅为140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121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近80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也是大型新兴市场国家中成长最快的。”

  外企高管的“中国缘”背后,是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一同成长的时代故事。上世纪30年代,施耐德电气为当时坐落于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提供了开关产品,将中压开关带入了中国,1987年,施耐德电气正式走入中国,其微型断路器彻底改变了安全用电方法,让人们逐渐告别“保险丝时代”;1996年,意大利人盖保罗被任命为欧莱雅中国公司总裁,第一次来到中国,肩负开发“全球最具潜力市场”的重任……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到中国,深度融入中国产业链,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兑现着自己“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

  “辉瑞1989年进入中国市场,在过去的33里,公司已经向中国引入了60多个产品,包括原研药和疫苗。”彭振科介绍,在中国市场,辉瑞聚焦于肿瘤、疫苗、抗感染、炎症与免疫、罕见病这五大领域的高品质创新产品和治疗方案,充分利用创新的产品和数字化市场模式,竭力满足中国患者生命各阶段的健康需求。

  几十年间,外企不仅融入了中国市场,更深度融入了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入中国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每一项“中国事业”上都有外企的影子。

  太湖之滨的无锡新吴区,曾经的吴文化发祥地,坐落了一座世界经济论坛(WEF)评选出的“灯塔工厂”——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无锡创新示范园。曾经的碳排放大户变身“零碳工厂”,与江南烟雨和太湖的碧波构成了一幅新的绿色发展图景。

  “此次的进博会,我们也是围绕‘数字赋能,全程减碳’的主题,以零碳城市图景为代表,通过覆盖12大行业的60大零碳应用场景,全方位展示我们的数字化技术、绿色生态、减碳成果等”,尹正说,“我们期待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携手更多中国伙伴加快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双转型,合力推进双碳目标加速落地。”

  同样,本届进博会上,三星也首次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展台,集中展示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发成果。2018年以来,三星在华环保投入年均增长9.3%,投资能耗比从2018年的1.7吨标准煤/万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1.3吨标准煤/万美元,投资排放比从2018年的11.6吨当量二氧化碳/万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8.4吨当量二氧化碳/万美元。

他们“在中国,惠世界”

  2014年,当“季风”诞生在施耐德中国研发中心的实验室时,研发人员没有想到这款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产品会热销海外。

  “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会有电网波动的问题,过压、欠压的状况下如果没有保护装置,用电设备就会损坏,因此,我们针对中国客户需求开发了这款过欠压保护的装置‘季风’。推向市场之后,却意外发现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用户也有同样的需求,这款产品就很自然、很迅速覆盖了这些市场。”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说。

  “近些年,我们有很多这类在中国开发的产品,开发的初衷是服务中国市场和中国业务,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需求和痛点,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开始反哺全球市场。”高深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99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建立了本土的研发团队,第一阶段我们跟许多外企一样,主要是在中国翻译和落地国外技术,来支持中国的业务,属于国产化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开始有能力在一些产品上做一些适合中国本地的调整,比如契合中国的标准、客户的需求等,但产品的核心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能力,研发人员从二三十人增长到了一两百人,并加深了对于产品的理解、对于中国客户需求的了解;2010年开始,我们真正进入了自主研发或中国原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客户已经不满足于把国外的东西拿来用,甚至有些需求已经超过了国外产品能满足的范围,需要针对中国客户做自我创新和提升。而如今,中国原创又进入了向全球人才输出、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的全新阶段。比如从产品研发技术层面,中国团队已经完全可以独立开发新的平台,一款全新产品可以在中国先推广,取得巨大成功后,再推广至全球。现在,在上海的研发中心,我们主体的研发骨干、专家以及研发的领导者,99%是中国人。”

  在历次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时候,跨国公司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30年前,许多外企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潜力,以及原料、人工等要素的成本优势;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又不约而同地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将创新产品从中国反向输出到全球。

  2022年4月29日,辉瑞公司宣布全球首个第三代ALK抑制剂博瑞纳?(Lorbrena?,通用名:洛拉替尼片/Lorlatinib Tablets)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单药适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而这款创新药背后有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等中国专家的身影。实际上,近些年辉瑞研发的创新药中很多都由中国临床研究专家领导、中国患者参与完成,改变了以往以外国专家和患者为主导的局面,影响了全球肺癌的临床实践,在全球创新药物研发舞台上增加了更多中国声音。

  2005年,辉瑞中国研发中心还只是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试行项目,那时的张江甚至都没有几栋高楼,然而十几年后,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成长为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员工超过1800人,类似洛拉替尼片的创新药,源源不断地诞生在中国实验室,为辉瑞全球提供支持。

  “助力加速中国研发的全球化进程,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提出了“80% & 80%”目标:即到2022年底,实现中国参加80%的全球早期以及关键三期临床试验,其中80%的项目做到同期申报并最终能够引入中国,让中国尽早并且更多地参与辉瑞全球整个研发管线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尤其是早期的临床研究项目。”彭振科介绍,此外,辉瑞中国研发中心还与中国的一流学术机构与高校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通过与上述机构的合作,不断推进中国研究与创新药物的发展进步。

  如今的中国,在外企眼中早已不再仅仅是潜力最大的市场,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中国的迅速发展开启了外企本土化的全新阶段,外企“在中国,惠世界”的发展模式,也为跨国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一种新诠释。

  在高深眼中,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外部环境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很多国外的领先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使得人才库有了积累,人才培养有了便利。中国团队的执行力非常好,这有文化和大环境的因素。文化上,中国人注重承诺,而受整个中国大环境的影响,研发中心发展速度很快。市场层面上,中国市场发展迅速,产业持续升级转型,各产业数字化应用丰富,在不少领域(如高端制造业、高铁、数据中心、IT行业)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市场高度关注各项新技术,为创新转化打造了极佳的市场氛围。中国市场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给我们带来独特优势。对施耐德电气来说,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就能在大多数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

来源:2022年11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