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融入城市文化生态

2022-11-17 14:20:11 来源: 《环球》杂志

古罗马斗兽场夜景

    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民众的精神世界。

文/黄隽

编辑/乐艳娜

  20世纪下半叶,博物馆功能和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内涵和功能越来越丰富和包容。博物馆从关注历史中“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向重视当下受众“人”的感受与需求,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展览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和交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近年来,各地政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博物馆建设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多地政府出台鼓励和补贴博物馆建设政策,博物馆总数每年显著增长,展陈的国际性、规模质量、活动项目、参观人数均大幅提升,民众对博物馆建设越来越关心。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日益成为城市社会文明和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2022年4~5月针对北京、南京和西安三个城市2000多名市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情况来看,北京有91.71%、西安有87.12%、南京有78.17%的受访者知晓当地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这一方面说明当地对博物馆之城建设宣传力度较大,宣传效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说明民众关心当地文化发展和博物馆之城建设。与国外博物馆相比,北京有95.50%、西安有92.86%、南京有86.4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博物馆的内容建设水平和影响力非常高和比较高。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对城市博物馆的建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调查显示,2021年三个城市受访者线下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平均为1.89次、1.70次和1.72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走”入博物馆,观看世界各地著名博物馆高清晰的文物遗珍。2021年超半数受访者参观过博物馆线上展览,三个城市的受访者对线上展览的满意度超过88%。去境外旅游,北京有67.57%的受访者一定会参观博物馆,南京和西安分别有46.59%和59.60%的受访者在去境外旅游时会参观博物馆,总体比例较高,体现出博物馆对民众的影响已越来越大。

  家庭出行和朋友结伴出行是最主要的两类线下参观出行方式。三地受访者博物馆参观出行方式最多的情况是家庭出行,占比为46.42%;其次为朋友结伴出行,占比为34.72%;再次是个人出行,占比为13.41%。

  调查结果显示,参观博物馆已逐步成为民众愿意花钱花时间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博物馆可以成为亲子活动、家庭出游、约见朋友的休闲社交场所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

  根据调查的结果,博物馆之城建设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

  第一,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民性和普惠性。博物馆需要为公众访问提供便捷通道和均等机会,与民众建立平等和谐柔性的互动关系。增加博物馆的新颖性、放松感与美育融合。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民众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提升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公众参与度。

  第二,注重面子,更要重视里子。博物馆需要与所在地域文化历史相结合,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不在大小,而在于其定位、特色和灵魂,需要提质增效。城市博物馆建设需要突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层次分明,大中小馆、多元经营主体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和优化存量博物馆,补短板、强弱项。

  第三,将科技和智能数字化融入博物馆建设中,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之间数字资源调动,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入博物馆。拓宽和创新馆藏文物向文创产品开发转化的路径和渠道,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开发数字藏品、艺术衍生品。创新博物馆的宣传方式和形式,提高博物馆以及活动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

来源:2022年10月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