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玛鲁小镇的奇幻之旅

2022-11-17 14:48:45 来源: 《环球》杂志

 

奥玛鲁海边日出

    上天垂青这小小的奥玛鲁,足不出城就能和企鹅比邻而居,又因为海港条件成就了农牧业的发展,但要说奇特,奥玛鲁以南40公里外摩拉基海滩上的景象却更胜一筹。

文/顾功尧

编辑/刘娟娟

  最初决定前往新西兰自驾旅行,吸引我的是那里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地名——融合了极限运动和醇厚酒香的皇后镇,有电视塔直指苍穹的奥克兰,等等。直到我开车上路,停驻在一个名为奥玛鲁的小镇,一觉醒来后发现这里竟成为了整个新西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在这个小镇相辅相成、混搭共存。

企鹅回家

  去往偏居新西兰南岛东南一隅的奥玛鲁,并且选择停留过夜,都是为了一睹蓝企鹅的芳容。

  以前只知道有帝企鹅这样的称谓,到了奥玛鲁阅读资料时才知道原来企鹅家族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支,比如我们即将见到的蓝企鹅,就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企鹅。小巧可爱这4个字,对许多事物都适用,也包括企鹅,萌萌的蓝企鹅格外惹人喜爱,它为奥玛鲁这个人口不足2万的小镇每年招来7万多名游客。

  蓝企鹅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南部海岸都有出没,而奥玛鲁作为观赏地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所拥有的蓝企鹅栖息地几乎与人车往来的居民区连为一体。我们当时入住的民宿名为“企鹅回家”,因为它正好位于从人类居住区去往企鹅保护区的路口一角,窗户朝东,既可以在清晨毫无视觉遮挡地领略太平洋日出的壮丽美景,也可以由此很轻松地贴着海岸线步行十几分钟前往保护区。

  傍晚日落后是观赏蓝企鹅的最佳时段,此时外出渔猎捕食的成年蓝企鹅纷纷上岸回家。所谓的企鹅保护区其实正是这些蓝企鹅的巢穴。由于能看到近百只企鹅出水的景象,保护区的夜场票要比白天贵出一些,但的确物有所值。企鹅的眼睛对强光尤为敏感,所以进入保护区后,游客便被严格禁止掏出手机和相机拍照,以免有人在夜幕下有意无意地启动闪光灯,刺伤企鹅的眼睛。

  如此也好,游客可以安心地期待或者观赏企鹅。在等待夜幕降临的过程中,保护区工作人员会面向着半包围形的观众坐席讲解注意事项,并介绍蓝企鹅的生活习性。接下来的时间,全场便静气凝神地盯着愈发暗下去的海面,等候着企鹅们浮出水面的瞬间。在此期间,间或有顽皮的海豚在视野中跃出水面,引起观众席里一阵小小的骚动,也让这不可完全精准预测的等待时间显得不那么枯燥。

  企鹅真正出水后,上岸回家的过程并不会持续太久。天生胆小又习惯群居的企鹅们,会有一只貌似扮演“带头大哥”的角色,率先走上海滩,在四下张望一番后,又潜回水中,不多一会儿便带着一群企鹅以近乎排成一字的队形摇摇晃晃地走上岸来,直到靠近观众坐席身下的各自“洞府”时,才会分散开,各回各家。短短二三十分钟的时间里,这样的过程由若干队企鹅轮流上演,在观众尚且意犹未尽之时,海滩上便又恢复了宁静。

  恋恋不舍地从观众席起身,凭着暗淡的地灯光线向保护区出口走去时,人行步道被架高起来有几十厘米的离地间隙,视线仔细向下探去,或许能惊喜地发现有那么几只企鹅,即使到了家门口,也并不着急钻进去。我胡思乱想,猜测他们或许只是因为精力旺盛,还不想上床就寝,又或许是在等待自己未归的伴侣,一同双宿双飞。

偶遇蒸汽朋克

  翌日清晨,初升的朝阳直射进民宿的落地窗,早早地把人叫醒。我索性便起床洗漱,趁着清静无人,沿着海岸线向蓝企鹅保护区的反方向,亦即向北面的镇中心走去,却意外地成就了我拜访奥玛鲁小镇匆匆行程中最为深刻的记忆。

  奥玛鲁得名于当地土著毛利人的语言,根据当地官网的解释,其含义为有受遮蔽的火的地方。我妄加揣测,这大概是指此地宜居。于是,在毛利人在此定居九百年后,19世纪中期,正值英国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者看中了这里,在此设立牧场、开采石材、酿造麦芽威士忌,通过建设港口甚至开发冻肉技术,将这里出产的农牧产品销回欧洲牟利。

  以上简述的本地开发史或者殖民史,在小镇短短两三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一览无余——既有海港仓库造型的威士忌酒厂兼品酒体验店,也有整齐排列在主街两侧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旅店、餐厅和市政厅,皆以本地开采的浅黄色石灰岩砌成,还有一条与海岸线并行的窄轨铁路,原本用作海港运输,现在变成了观光线路,将这里与不远处的蓝企鹅保护区连在一起。

  如果这里只是保留下殖民时代的街景和建筑,倒也算不有多么神奇。奥玛鲁的独特之处,是穿插其中的各种现代甚至科幻元素。比如,把守着维多利亚街区与铁路线相交处的那栋楼前,竟然有一辆跃出地面、昂扬向天的老式蒸汽机车,超脱现实。通过查阅资料,方知这种建立在工业革命后机器文明基础上的想象与科幻,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蒸汽朋克”,而这火车头背后那栋楼入口处高悬着的牌匾上,写的正是“蒸汽朋克总部”。这里实际上是一座博物馆,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蒸汽朋克文化展品。可惜我沿街散步之时,还不到它的开门营业时间,只得留下些许遗憾。

  越过铁路线,从更加贴近海岸线的路往民宿方向走回去,发现这种令人放松甚至有些忍俊不禁的混搭风在海港里愈加浓郁。目光一定不会错过一辆高大到有些夸张的自行车雕塑,前轮大后轮小,上面兀自坐着一位栩栩如生的骑车人。据说这种自行车在一百多年前曾是奥玛鲁当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今天这个雕塑实际上是一座秋千的一部分。海港区里松散地布置着与此类似的儿童游乐设施,将简单的市民娱乐与追忆历史结合在一个个精致而有创意的雕塑中。

海滩怪石

  上天垂青这小小的奥玛鲁,足不出城就能和企鹅比邻而居,又因为海港条件成就了农牧业的发展,但要说奇特,奥玛鲁以南40公里外摩拉基海滩上的景象却更胜一筹。

  从奥玛鲁出发,沿着新西兰南岛一号公路向南行驶,一路海景令我这样自驾的司机不得不频频地转头观看。那如外星产物般的摩拉基大圆球突然出现在海滩上,若不是路边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店和几个停车位,途经的车子定然会风驰电掣地驶过,来不及驻足。

  所谓摩拉基大圆球,是一些直径在一米上下的黑色圆石,散落在被潮汐冲刷的海滩上,躯体的一半嵌入沙滩,另一半则裸露在外。我去拜访的那天,不巧赶上斜风细雨,海滩上雨雾迷蒙,但放眼望去,类似这样的圆石在海岸线几百米的范围内都有分布,只不过有些三五成群聚拢在一起,有的则孤零零遗世独立。走近去仔细看,甚至会发现有的圆石如同切开的西瓜般从中央裂开,分作几瓣摊在地上,而另有几个圆石深嵌在高出海滩几米高的泥土中。

  如此景观,显然不是人力雕琢或者刻意摆放而成,甚至关于它们的成因,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观点。本地官网采纳了地壳运动以及地壳之下碳酸钙凝结成核的说法,此过程被认为始自数千万年之前,缓慢的演化过程还包括了风雨潮汐的各自贡献,才将这样的圆石块拱出地表,并且打磨出了光滑圆润的表面,又最终生成裂纹,碎成几块。

  土著毛利人有关大圆石的传说则轻松有趣得多,大意是将这些圆石与千年前最初从波利尼西亚群岛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定居的毛利先民联系在一起,这些石头是他们乘坐的小舟登上海滩前遗落下来的葫芦变化而来的。从某个角度观察,那些靠拢在一起的大小圆石的确有几分像横卧在沙滩上的半只葫芦,可谓形象。

  烟雨飘洒的海滩上游人稀疏,数量并不比那些神秘的圆石更多。游客既可以穿着防雨的冲锋衣悠然漫步,如同毛利人那般展开浪漫的想象,也可以沿着台阶回到更高处的岸边停车场,坐进咖啡店暖暖身子,享受在新西兰旅行的慢时光。

来源:2022年10月1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