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为什么需要相当于“两居室”面积的天线

2022-11-28 12:58:32 来源: 《环球》杂志

    它让通信卫星逐渐变成“太空通信计算机”,使通信系统原本在地面完成的各类功能,都直接在通信卫星上实现。

文/徐鸣

编辑/乐艳娜

  近日,美国AST SpaceMobile公司成功发射了一颗在轨测试卫星BlueWalker-3(BW3),卫星天线展开后面积竟超过64平方米。这个相当于“两居室”房间大小的相控阵天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要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天线,就需要先了解一种基于相控阵天线和星上处理技术的数字通信载荷,它让通信卫星逐渐变成“太空通信计算机”,使通信系统原本在地面完成的各类功能,都直接在通信卫星上实现,相当于把“基站”搬上天,从而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更强,也更智能。同时,参考摩尔定律,数字通信载荷的处理能力会飞速提升且成本越来越低,支持软件定义和在轨重构,灵活性增强,使卫星通信应用发展进入新阶段。

  首先,在星上处理方面,如果把早期通信卫星的通信过程比喻成甲向乙运输包裹,在没有数字通信载荷的阶段,卫星不管包裹里面放了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地把包裹运送给中转站(信关站),中转站收到包裹后,再通过卫星一股脑地发给乙,这个过程叫做透明转发。其中,天上卫星只负责转发,地面站(信关站,卫星终端)负责信号的收发和处理,卫星之间没有星间链路,卫星互联必须通过地面网络完成,其实是两张网,也就是“天星地网”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信息传输时延相对较高。

  基于摩尔定律,由各类芯片组成的硬件平台性能加速提升,使高效、低成本的星上处理成为可能。在这个阶段,仍以甲给乙发包裹为例,卫星能检查传送带的每个包裹,根据品类、目的地的不同进行智能、高效的分拣,只把需要发给乙的包裹才真正放到传送带上。卫星通过对海量用户信息的分析、处理,可以把不同的业务请求分类,并优化传输通道效率,比如直接指挥相控阵天线调整波束指向等。这是近几年通信界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公开信息推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星链”(Starlink)的第二代星座产品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第二,从相控阵天线角度来看,如果把天线面积作为通信卫星能力的重要参数,单星在轨建造面积也表现出类似地面中央处理器(CPU)遵循摩尔定律的迭代趋势。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AST SpaceMobile公司,此前曾声称其卫星的相控阵天线后续将由64平方米增大至900平方米。虽然宇航产品有特殊的属性,不会和地面规律完全一致,但是数字通信载荷的能力也有望突飞猛进。

  可以预见,随着星上处理和相控阵天线等数字通信载荷技术的发展,通信卫星的能力将不断突破,更强大的天地一体化网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给人类带来便捷、智能、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

来源:2022年11月3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