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不是“文化沙漠”

2022-11-29 06:59:14 来源: 《环球》杂志

 

9月5日,第六届国际狩猎和猎鹰展在卡塔拉文化村开幕,一名参展者展示猎鹰

    也正是由于漫天黄沙的掩埋,艾尔祖巴拉遗弃的宫殿、清真寺、街道、庭院、采珠人临时驻扎的房屋以及墓地被完整保存下来。

文/《环球》杂志记者 杨元勇(发自多哈)

编辑/刘娟娟

  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可爱的吉祥物拉伊卜萌化众人,全世界的球迷和观众将目光聚焦在波斯湾边的这个沙漠之国。向来,卡塔尔并非旅游热门目的地,在外人眼中多少有些神秘。其实,卡塔尔不只有石油,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颇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环球》杂志记者在这里工作生活多年,通过探访一个个文化场所,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卡塔尔不是“文化沙漠”

  卡塔尔文化中心,又称为卡塔拉(Katara)文化村,是卡塔尔前埃米尔(国家元首)哈马德提议兴建的建筑群落,位于首都多哈东北部,旨在弘扬卡塔尔文化并促进全球文化融合。根据卡塔尔“2030国家愿景”规划,卡塔拉作为卡塔尔遗产和传统的守护者,不仅承担着向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介绍卡塔尔文化发展之路的责任,而且还通过戏剧表演、文学介绍、艺术展览等形式,发挥着促进阿拉伯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相互了解和借鉴的作用。

  “卡塔拉”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8世纪初法国一幅有关阿拉伯半岛海岸、大海和海湾的地图中,从而取代了原来的开塔尔(Catara)的称谓。“开塔尔”代表的是现在的卡塔尔文化中心所处的地区,这个名字在公元150年至1738年一直被使用,后来改为卡塔拉,最后演变为目前卡塔尔(Qatar)的国名。

  卡塔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纳迪亚·阿勒穆迪哈克说,出于对卡塔尔文化的传承,追溯“卡塔尔”一词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既有益又有趣,因为卡塔尔身份及其价值观的基础源于民众对古老传统的追忆和强烈寻根意识的加强,这种文化的丰富性在建设现代卡塔尔社会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卡塔拉文化村正通过对阿拉伯和卡塔尔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加大宣传阿拉伯文化元素的力度,促进各种文明对话,加强全球文化共存互鉴。

  卡塔拉文化村自2008年建立以来,便成了卡塔尔居民心仪的旅游和文化胜地;世界各国游客到卡塔尔,更是必游卡塔拉文化村,这是不变的固定节目。

  文化村入口处耸立的鸽子塔,远远可见。塔上成群结队的鸽子肆意盘旋和落脚,塔下鸽子与游人和谐相处,在蓝天和大海的衬托下,俨然一幅自然、和平的图画。文化村内的卡塔尔爱乐乐团、阿拉伯邮票博物馆、视觉艺术中心、多哈电影学院,自然是游人急切一睹为快的胜景。此外,文化村内堪称建筑杰作的卡塔拉大清真寺,时时提示着游人已经到了阿拉伯国家。文化村内举行的各类艺术展览、各国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研讨会、传统艺术表演,也在陈述着全球不同文明的变迁与发展。

填海造陆,只为建一座博物馆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它坐落于卡塔尔海岸线之外的一座人工岛上,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是多哈的景观地标建筑之一。馆内藏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艺术品,东至丝路古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抵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收藏年代横跨7世纪到19世纪,包括金属制品、陶瓷器、珠宝、木雕、纺织品、象牙制品,以及伊斯兰书法、古典书籍等,应有尽有。

  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师是已故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该博物馆是这位建筑大师的封山之作,这也是该博物馆非常吸引中国游客的亮点之一。为了设计的完美,当时已是91岁高龄的贝聿铭考察数月,深入了解伊斯兰世界的建筑风格,足迹遍布西亚、北非,最终定稿的设计灵感源自埃及早期伊斯兰建筑伊本·图伦清真寺。

  在选址上,由于担心被多哈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遮盖、淹没,贝聿铭提出了尽量避开包括滨海大道在内的多哈繁华地段的设想,请卡塔尔当时的埃米尔哈马德单独建一座岛,以突出这座博物馆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最终,哈马德下令斥巨资为这座博物馆直接填海造陆,修建人工岛,满足了贝聿铭的要求,一座岛只建一座博物馆。

  为突出“质朴、素洁”这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精髓,博物馆的外部建筑材料使用了简洁的白色石灰石,并以几何式图案堆叠,层层垒砌形成极具伊斯兰特色的建筑风格。远远望去,博物馆外部的天窗设计神似“戴面纱的阿拉伯女性”,向各个方向展示着微笑,当然这是实际的效果和游客们的解读和联想。贝聿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伊斯兰艺术中回避图腾及偶像崇拜核心要义,力求以极简线条和几何图案立体地展现伊斯兰艺术质朴之美。

  博物馆内部采取中空穹顶设计,穹顶部的钢材结构仿佛钻石切割面,不断投射着炫目的阳光,在博物馆地面及台阶形成光影效果,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将伊斯兰文化中的生态观与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完美融合。

被黄沙掩埋的“珍珠”

  艾尔祖巴拉是卡塔尔海岸古老贸易城镇中的一个,它是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独特证据,此处人类、海水、沙漠友好相依,浑然天成,18和19世纪甚至还有农业、狩猎等人类活动。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艾尔祖巴拉堡考古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艾尔祖巴拉地区共发现911处遗址。

  艾尔祖巴拉堡考古遗址位于卡塔尔西北部距离多哈100公里左右的艾尔祖巴拉小镇。在18世纪到19世纪,艾尔祖巴拉是连通现在的沙特、巴林、阿联酋的重要贸易港口,甚至还曾经是霍尔木兹海峡和海湾西部间的一个繁忙的珍珠采集点和商业中转港。它是海湾地区18和19世纪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镇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这个小镇形成时期的整个布局和城市结构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是海湾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不幸的是,艾尔祖巴拉小镇于1811年被摧毁,后来被尘沙覆盖,到20世纪初已经被完全遗忘。但也正是由于漫天黄沙的掩埋,艾尔祖巴拉遗弃的宫殿、清真寺、街道、庭院、采珠人临时驻扎的房屋以及墓地被完整保存下来。随着珍珠人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艾尔祖巴拉地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珍珠采集活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当地居民被迫迁往他处,致使该地区现在已没有固定居民。

  由于艾尔祖巴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统治者谢赫·阿卜杜拉·本·贾西姆·阿勒萨尼自1938年起开始修建艾尔祖巴拉堡,以保卫西北部海岸安全,这个堡垒一直使用到1986年。而艾尔祖巴拉遗址被发现和挖掘,得益于丹麦考古学家团队上世纪50年代的海湾地区之旅,他们发现并将此处列入了考古遗址,随后卡塔尔和丹麦考古学家团队在这里进行挖掘,过去采珠人使用的工具、进口陶瓷器物、帆船的铭文、捕鱼器、水井、从事农业活动的工具等陆续出土,这些发现时间跨度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间。

  艾尔祖巴拉遗址,沉淀了卡塔尔人民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外国游人来到卡塔尔,不到艾尔祖巴拉一睹遗址风采,那就是遗憾而归。

在沙漠里遇见骆驼和鹰

  卡塔尔素来就有赛骆驼和放鹰狩猎的文化传统。

  卡塔尔人对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喜爱有加。卡塔尔南部的沙漠深处有野骆驼存在,卡塔尔人不会对野骆驼做出任何伤害性的举动。《环球》杂志记者曾有幸驱车目睹沙漠中悠闲觅食的野骆驼。那群野骆驼共6峰,它们毫不在意记者的靠近,甚至还享受起记者对其脸颊的轻轻拍抚。

  多哈西北30公里处有一座骆驼赛场,据说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正常情况下,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都有各种赛骆驼活动,3月和4月的活动规模更大、级别更高,游人可以在看台上观看比赛,也可以驾车沿着围绕赛场的车道观赏。很多访问卡塔尔的外国代表团,都会踏访这个赛场。

  放鹰狩猎也是卡塔尔人的传统项目,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放鹰狩猎是开车进行的,而过去则大多骑着骆驼。卡塔尔南部的沙漠地区和北部的戈壁区域,时常有玩家驾着越野车放鹰狩猎。

来源:2022年11月3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