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乌镇,戏剧暖人心

2022-12-13 14:46:48 来源: 《环球》杂志

 

《大师和玛格丽特》剧照(乌镇戏剧节供图)

 

    因戏剧之火在这里燃烧,乌镇处处让人感到温暖,驱散了寒意。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编辑/林睎瑶

  2022年11月底,气温骤降,乌镇飘起了雪。于是,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的后半程,便在雨雪霏霏的如画布景中铺展开了。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生长于乌镇的作家木心几十年前写下了这句诗。雪来了,人也来了,乌镇戏剧节让今时的戏与往日的诗隔空交汇,共同编织出一个如梦如幻的桃花源。

  天气虽冷,因为戏剧之火在这里燃烧,乌镇却处处让人感到温暖,驱散了寒意。

点一炉明火

  “作为戏剧节的发起人,也要拿出一个诚意。”

  “什么诚意啊?”

  “就是咱这个门票现在是150,咱是不是可以稍微优惠一点?”

  “怎么个优惠呢?”

  “去10块让10块,我还剩130……”

  “哎呦……”

  “然后我再去10块让10块,我还剩110……”

  “慢点儿……”

  “再去5块再让5块,还剩100整……”

  “慢点儿……掌柜的,别再往下降了,再降就赔了,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赔了没事。第九届乌镇戏剧节,我们就再降1块,99块。在戏剧节举办期间,11月25日到12月4日,你可以‘99块钱门票’就来到乌镇。”

  “哎呦,太棒了!”

  乌镇戏剧节开幕前夕,发起人黄磊和孟京辉录了一段视频,模仿传统相声《卖布头》,将戏剧节期间乌镇西栅景区的门票优惠信息告知游客。

  “在演出期间不要拍照、录像、录音,我们给台上的演员营造一个好的表演氛围,也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欣赏一场精彩的表演。”黄磊经常在一些演出的开场前充当剧场管理员,反复叮咛观众遵守观演规则等等,然后坐下和观众一起看戏。

  承继第八届之“茂”,第九届乌镇戏剧节以“丰”为主题——顺逆皆境,丰俭由人,不问收获,志在耕耘。10天时间里,21部类型多元的特邀剧目、7部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61场演出、10场放映在乌镇的8个剧院轮番上演;18部青年竞演作品、84位青年戏剧人从541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蚌湾剧场对“小镇奖”展开激烈角逐;包括即兴喜剧、戏曲、戏剧、装置艺术、舞蹈、偶剧、杂耍魔术、肢体剧等在内的上千场古镇嘉年华演出,在街头巷尾、露台河边吸引无数游人驻足;多场工作坊、小镇对话、朗读会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供戏剧爱好者汲取剧场之外的艺术养分;北栅丝厂和粮仓的戏剧集市,让游人在音乐、展览、电影、潮流艺术、装置、阅读、美食之中尽享艺术的奇妙之旅……

  特邀剧目《深蓝》的导演、演员刘晓邑非常感激乌镇戏剧节几位发起人(黄磊、赖声川、孟京辉、陈向宏)的坚守,“每天和他们一起工作,通过一个个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情,一直在往前推进。他们是搭台的,给了我们莫大的机会,等于说给了我们饭碗。没有这个平台,我们怎么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方面,黄磊、赖声川、孟京辉三位艺术家发起人在艺术环节确保戏剧节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这场戏剧盛宴的背后是众多志愿者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尽职与坚守,从前期的准备沟通到戏剧节10天的对接保障,他们始终穿梭于版块交错的缝隙里,让所有的戏剧人、嘉宾、观众感到心安,无时无刻不在向来到乌镇的宾客传递着温暖。

  24小时不停歇的电瓶车,将客人送至一个个剧场、餐厅、酒店、景点,司机师傅们总是抢在客人前面为其拉开塑料防风帘。

  青年竞演评委杨婷每年都会从乌镇带些乌酒送给友人,这次她走进乌酒店,点了两罐乌酒,店家见她一直搓手,便给她一个热的酒罐暖手,她本以为这是她购买的其中一罐,没曾想那是店家送她的“热水袋”。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说:“我们希望乌镇戏剧节传递坚定温暖的精神力量,展示我们战胜疫情、拥抱美好生活的勇气。”

  雪落乌镇,冷风袭人,戏剧节点起了一炉明火,让围炉烤火的各方宾客感受到缕缕暖意。

烹一味暖锅

雪中嘉年华表演(乌镇戏剧节供图)

  暖锅是乌镇当地一道经典菜肴,每年的戏剧长街宴上,它都是门面担当。热气腾腾的铜锅汇集了当地最新鲜的食材,肉丸、鲜虾、土鸡、肉皮、青菜……吃起来暖胃又暖心。

  无论是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嘉年华表演,还是工作坊、小镇对话、朗读会,恰恰就像一道道食材入进乌镇戏剧节这一暖锅,让来到乌镇的人尽享饕餮。

  黄磊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乌镇戏剧节的特邀剧目不以水平高低而论,“我们选戏的角度有很多,以前有来自德国塔利亚剧院、邵宾纳剧院的戏,有来自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戏,也有来自印度、巴西、墨西哥的戏,我们不会去评判它们的水准,因为没法评判。从去年开始有一个‘学院观察’单元,是在校学生的作品,你怎么去要求这些学生的戏跟赖老师的《曾经如是》是一个水准?‘学院观察’本身就是要带来一个角度。有的戏非常感人,有的戏非常搞笑,有的戏非常深奥,有的戏甚至有些晦涩,这都是戏剧节的一部分。”

  夏天,孟京辉导演的《第七天》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见面,向他们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与先锋戏剧的融合;冬天,《第七天》作为本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向中国观众问好。《第七天》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死后的七天时间里寻觅、探求、回忆、遗憾,和命运交谈,与自我对视。

  孟京辉向记者这样描述《第七天》在两地演出的不同感受,“在阿维尼翁是世界首演,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他们哲学性的思考更多一点;又是在12世纪的一个修道院外面演出,它有一种穿透的力量,但有时候舞台上的烟一出来,风一吹就散了,然后一会儿又飘回来了,反正挺怪的。到了乌镇就不一样了,变得很扎实,很多情感、情绪就慢慢地弥漫出来了,我们想要的那种雾的感觉也有了。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也正是戏剧的魅力。”

  导演李建军每年都会在乌镇戏剧节制造一场幻梦。去年,他将德国导演法斯宾德的科幻电影《世界旦夕之间》改编成舞台剧,演员戴着面具在绿幕前表演,大屏幕实时直播,制造了一场虚实交错的元宇宙迷思。今年,他依旧在舞台上进行大胆的技术试验,打破化妆间和舞台的界限,将布尔加科夫的经典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打造成一场光怪陆离、魔幻绚丽的盛大狂欢。

  李建军对记者说,“为什么出现那么多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它在讲我们的生活,但是又让人不那么惊悚、不那么失落,这就是魔幻现实的魅力。”

  参与了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之后,刘晓邑凭借“将万物化为偶”的手艺收获了不少粉丝。这次,他带着《深蓝》来到乌镇,用偶与肢体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湛蓝深海里的奇观。当看到用塑料膜、铁丝、满天星小彩灯等做成的大嘴鱼由演员驾驭着在舞台上游曳,观众怎会不感到惊奇?在古老的国乐剧院演出,刘晓邑觉得《深蓝》这个作品仿佛在古建筑里装了一片大海,又像在这里镶嵌了一块蓝色的宝石,“每个人的心脏都需要被按摩按摩”。

  本届乌镇戏剧节有一个特别的版块,“孤独的质数”,顾名思义,是几部独角戏。在《狐狸天使》中,演员黄湘丽分饰几个不同性格特质的女性,诠释了什么叫“独角戏女王”;《小珂》以演员之名为剧名,一段段舞蹈和讲述铺展了小珂从4岁到44岁的舞蹈艺术经历,其真诚让观众感动落泪;《幸运观众》的导演洪天贻让剧场后台的椅子、衣服、话筒等道具都拥有了生命,一个误入这里的观众机缘巧合之下表演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一只猿的报告》夏天在北京鼓楼西剧场首演后,如同一场龙卷风,让独角戏成为下半年戏剧圈的一个现象级事件,给予乌镇戏剧节灵感,便有了“孤独的质数”。

  独角戏让戏剧回归质朴与纯真,激发了更多戏剧人的创作灵感。多年来,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你好,忧愁》再到《狐狸天使》,黄湘丽一直在探索独角戏表演,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独角戏创作大军,她觉得这非常有价值。“他们有这样强烈的表达,在戏剧的广阔天地里寻找不一样的路径,我觉得特别好。希望看到更多独角戏演员的创作,从他们身上看到更多新的东西。”黄湘丽对记者说。

  《一只猿的报告》演出结束后,导演郗望并没有离开乌镇,而是留到戏剧节闭幕,他一直关注着青年竞演单元。眼光挑剔、极具批判精神的郗望看到蚌湾剧场里那些年轻人真诚而生命力旺盛的演出,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他将这些年轻人称为“中国戏剧国奥队”,这些年轻人让自己对中国戏剧重拾信心。

  在12月4日的闭幕式上,《月亮光光》与《挺好》共同摘得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小镇奖”。“小镇奖”的揭晓与颁发占据了闭幕式绝大部分流程,足见乌镇戏剧节对于年轻戏剧人的重视与鼓励。

  对于《挺好》,杨婷这样向记者描述它的特别之处,“那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小姑娘,把那种历经沧桑、情感不再有巨大起伏下的很细微的东西,拿捏得特别准,蛮难得的。”

  青年竞演单元另一位评委史航在给《月亮光光》的评语中写道:“原来嬉闹也是抵达观众内心的道路,我们一年四季的痛处,注定被这样猝不及防地碰触。”

聚一团热气

西栅评书场门口排队等待参加小镇对话的观众(乌镇戏剧节供图)

  “李建军又在乌镇干了票大的。”一名观众看完《大师和玛格丽特》,散场时向朋友发送语音消息。每年李建军的作品都受到乌镇观众的热烈讨论,往往在戏剧节结束后也热度不减。

  “戏剧是一个非常及时的、对象感非常强的东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乌镇是这些观众在看戏,就意味着要跟这些观众讲述我们想讲的事,所以也可以说这个戏是为乌镇戏剧节打造的。乌镇戏剧节有一个平台效应,一个戏如果在乌镇戏剧节首演,它受到的关注度肯定会比平常在城市做商演要高,演出之后也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传播。”李建军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讨论,是乌镇戏剧节具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现。在乌镇的剧场外、餐馆里、街巷中、游览车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人讨论着刚刚看完的戏。通常,城市剧场演出后,观众缺乏交流,各回各家;而在乌镇,戏外的探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时候不认识的人能坐下来聊上几个小时。聊生活,聊工作,聊学习,从戏里聊到戏外,不问姓名,不问来处。

  看完《狐狸天使》已近午夜时分,《环球》杂志记者在栅桥砂锅庄遇到三个年轻观众——小彗星、木可和鹿回头,他们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砂锅,一边讨论着几天下来看的戏,记者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小彗星最喜欢《狐狸天使》,她觉得舞台上的黄湘丽连光影都是美的,“她对于几个不同角色的把控,会让你觉得她完完全全就是那个角色,不会让你觉得她是黄湘丽。”鹿回头和木可最爱《李叔同》,“一开始期待值没有那么高,因为是一个艺术院校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出来的戏,没想到是惊喜。它截取了李叔同一生中的一些重要片段,演员以说书的形式演绎,简约、大气又踏实,全场观众泪洒一片。”

  对于木可来说,乌镇的每一天都是梦幻的,“我从第一天来就把每天看什么戏、去哪里排队都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划,每天从早到晚在这样一个紧凑的日程中,一切都是梦幻的。”离开乌镇回到家后,木可发消息给记者,“梦醒了,回归正常生活了。”

  有时候大家对一部戏有着相似的观感,有时候大家的评价又有着不小的分歧。比如对于《大师和玛格丽特》,鹿回头很喜欢,木可却看得云里雾里,而小彗星一直纠结要不要买票,最终却选择在演出同一时间到蚌湾剧场观看青年竞演。

  小彗星一开始住在西栅景区外,看完戏聊完天再回住处太不方便,索性搬到了景区里,并延长了在戏剧节的逗留时间。

  卖水果艺术家是记者在乌镇结识的观众中最晚离开乌镇的,戏终人散,他通宵达旦送走一个个朋友,留下来一个人感受乌镇午夜与清晨的宁静。

  卖水果艺术家在街上曾偶遇正在拍摄纪录片《我暗恋你桃花源》的摄影师杜可风,两人自拍了一张合影,后来他又去看了《我暗恋你桃花源》20分钟粗剪的放映。“恭喜杜可风获封本轮戏剧节最容易街头偶遇+合影+对话的NPC(非玩家角色)。”卖水果艺术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杜可风的工作照,并配上这段文字。

  杜可风受赖声川之邀来到乌镇,不好意思“只看戏不干活”。作为30年前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的摄影师,他招募曾参加过各种版本《暗恋·桃花源》的演员以及对这个戏感兴趣的观众,在乌镇沈家戏园表演一段,最终剪成一个纪录片。拍摄场地并不限于沈家戏园,因此乌镇的游客和观众总能在街头遇到行色匆匆的杜可风,并拉住他合影。

  在似水年华红酒坊里,记者遇到一位更加神奇的观众,她叫祝瑞欣,来自衢州江山,从第一届到第九届,她从未缺席任何一届乌镇戏剧节,还获得了“乌镇居民证”,在景区用餐、住宿都享受优惠。

  祝瑞欣告诉记者,她的家乡也有类似乌镇的古镇,她来乌镇参加戏剧节,一方面是出于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她也想在乌镇取经,希望未来家乡的古镇也能像乌镇一样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围炉享饕餮,把酒话戏剧,来到乌镇的观众又何尝不是戏中人呢。

来源:2022年12月1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