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针:铭在心上的艺术

2022-12-13 14:47:27 来源: 《环球》杂志

 

胸针收藏家郑莺燕

 

  “它可以呈现一个完整的形象,可以很好地代表你的想法和态度,因此你喜欢哪一款,它就会很适合你,它就是你。”

文/《环球》杂志记者 乐艳娜

编辑/张海鑫

  这是一场充满了“意外”的展览:它的展陈内容集中而小众,却吸引了各个领域的观众,历史学家、军事爱好者、政治经济研究者等等,都能在其中找到印证已有知识或弥补知识空缺的线索;它应该更吸引女性参观者,但不少男性观众也趋之若鹜;它的展品中没有国宝或价值连城的孤品,但贯穿大半个20世纪的精致物件,却让人体会到大历史在社会生活中所留下的深刻痕迹。

  11月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开幕,共展出Vintage胸针及相关配饰143组938件,辅以51张原版海报及设计图、专利书等纸本文献材料,深度呈现了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与观念变迁。据悉,同类主题的大型展览,国内尚属首次。

“每当你俯首,会看到心上的自己”

  从世界范围来看,胸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用在兽皮上的燧石束扣,但真正能称得上胸针的,则是青铜时代以实用功能为主的青铜扣针,上面多饰有宝石、玻璃和珊瑚等。之后,胸针演变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配饰,成为高级珠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常规别于衣服之上外,还可用作纽扣、襟扣、裙夹、帽饰等,是上流社会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

  本次特展所展出的Vintage胸针,特指时间跨度约为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由配饰珠宝品牌使用替代材质和人造材质,以高级珠宝技法制作的胸针配饰。Vintage一词在不同语境下会有多重含义,在时尚界,取义近似于“复古的”“特定年份的”“值得收藏的”。

  人造珠宝于20世纪初崭露头角,特指以合金、纯银、黄铜等材质替代贵金属材料,以莱茵石、琉璃、树脂等人造材质替代天然宝石制成的配饰,曾被冠名为“伪珠宝”,甚至被反对者视为毫无投资和收藏价值的“旧货珠宝”。然而,它们在随后年代里的大放异彩,却生动折射出科技发展、消费主义盛行、城市化全球化演进背后人类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现实情境。

  “Vintage珠宝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它不像高级珠宝,代代相传,大部分时间却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被佩戴的机会屈指可数。它是接地气的、贴近大众的,因此也是更可以流传下去的。”Vintage胸针收藏家郑莺燕女士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本次特展的所有展品,均来自郑莺燕多年的收藏。

  “每当你俯首,会看到心上的自己。”郑莺燕用这句话来解释自己对胸针这一配饰的特别喜爱。“胸针不接触皮肤,任何人都可以佩戴。项链或者戒指等首饰具有很强的个人属性,脸型、手指粗细等因素决定了即使你很喜欢,它们也不一定适合你。但胸针不同,它可以呈现一个完整的形象,可以很好地代表你的想法和态度,因此你喜欢哪一款,它就会很适合你,它就是你。”

  郑莺燕和策展人张夫也、木维希望通过这一展览,用Vintage胸针来呈现20世纪每个年代的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军事、工业背景,因为时尚“不可能悖历史而行”。同时,她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Vintage文化,“因为在我收藏的过程中,我发现全球范围内都缺乏关于Vintage,特别是胸针的权威书籍,大部分局限于品牌的历史梳理,一些藏家基于材质来判断年代,同一款式能相差20年。这也使许多藏品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我想用科普性、学术性的展陈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对此感兴趣,在欣赏美的同时,加入更多角度的讨论与启发。”

“收藏是为了解那个时代共同的精神世界”

  本次特展按时间顺序分为“颤抖心光”“暗夜心芒”“密镶心花”“绽放心火”“叛逆心潮”“风尚心流”6个单元。

观众在特展上观看胸针

  在前两个单元,多枚不同材质的胸针阐释了Vintage珠宝从20世纪初颇受质疑到40年代大行其道的原因:冶金技术和新材质的发明使得珠宝设计者们不断在传统贵金属外进行新的尝试;一战的爆发使得大批来自欧洲,特别是传统珠宝设计大国意大利、捷克、俄罗斯等国的手工艺者们来到美国,与正在高速城市化、中产阶级化的美国文化相互碰撞,新风格和新探索层出不穷;好莱坞电影产业兴起,但拍摄中的强聚光灯使得明星佩戴的高级珠宝曝光严重,设计师们大量借鉴了人造珠宝的工艺来避免这种情况,比如使用日本螺钿漆器工艺中的涂漆手段来使珍珠呈现同样的光泽,或者将珍珠进行不规则的巴洛克式排列,又或者使用铜质材料使金属呈现哑光效果,从而使观众能完整地从镜头中看到明星所佩戴的首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下,高级珠宝的消费者日益减少,款式新颖、璀璨夺目的人造珠宝日益受到珠宝品牌和设计师的青睐;40年代,美国使用贵金属的相关禁令出台,进一步助推了Vintage珠宝的辉煌时代到来,大师辈出,精品不断。

  郑莺燕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展示时代转折的珠宝系列:果冻系列。这一系列来自知名珠宝品牌翠法丽,由出生于珠宝世家的意大利设计师古斯塔夫·翠法丽创立于美国。二战时在所有的产业都优先服务于军工的前提下,翠法丽也开始为军队提供徽章等军事产品,并在军用仓库中发现了运用于战斗机挡风玻璃的有机玻璃(Lucite),这种轻便、半透明的材料随后便被运用于珠宝设计之中,果冻系列就是其中的经典。

  “在这个时代,大量新材质的运用,使得年轻的设计师们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他们不用再拘泥于得不到昂贵的宝石。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在二战那段黑暗的历史中,珠宝设计却无比闪耀。这一情形在人类历史上不断上演,因为人性始终相通。”郑莺燕说。

  随后的50、60年代,随着女性更多地走上工作岗位,更轻的材质、更多样的款式成为这一时期Vintage珠宝的追求。观众在这些单元里会看到“永不褪色的合金”、树脂等材质被运用于珠宝,以及波普文化、休闲风等流行风潮对珠宝的影响。

  这一时期是用一个大展柜来结束的,里面用几十件胸针折射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的大历史。受二战影响的法国时尚品牌迪奥战后一度在美国寻找了代工企业,但由于珠宝原材料仍来自欧洲,成本依然很高。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保证共同体内部的有效竞争,这也是欧盟的前身。拥有先进珠宝制作工艺的德国高仕(Grosse)与迪奥在共同体下签订了合作协议,高仕开始为迪奥代工,所以这一时期迪奥出口的胸针背后,都有高仕的打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高仕的打标消失,因为迪奥已经正式将前者收购。

  “收藏器物是为了了解当时时代共同的精神世界,”郑莺燕说,“我更看重的是收藏的体系性,比如通过海报,将海报上每个系列收集完整,以更好地了解背后的历史,更全面地呈现藏品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特展中海报与这些藏品一起展出,也是为了使观众们更好地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不需要盲目地跟风”

  在本次特展第五部分,可以欣赏到英国温莎公爵夫人、好莱坞明星伊丽莎白·泰勒等参与设计或授权设计师使用她们设计理念的作品,“她们都是懂得把自己的价值通过珠宝变现的人,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因为她们的名气而佩戴这些Vintage胸针。”郑莺燕介绍说。

  这一单元所对应的20世纪70~80年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时代,是中国人最熟悉的Vintage珠宝时代。展览给这个时代的定义是“恰如其分的招摇,恰到好处的浮夸,适性任情的前卫,适以相成的放飞”,时尚成为社会风尚与个性解放的复合体,各种人造材料闪亮登场并被赋予更为主观的审美价值。

  “这种更为主观的审美价值其实也是我喜欢收藏Vintage胸针的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不需要盲目地跟风,不需要去追求崭新的东西,重复利用这些具有精致设计和历史故事的东西,是更彰显自我和尊重自我的表现。我可以只穿一件简单的打底衫,佩戴一枚胸针,不需要繁复的装饰。”穿着黑色打底衫、戴着一枚1940年代天堂鸟胸针的郑莺燕说。

来源:2022年12月1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