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万里来客

2022-12-20 12:44:16 来源: 《环球》杂志

 

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俄罗斯水产养殖公司工作人员清洗鲑鱼

 

  农产品在交流中丰富着彼此的味道,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精神层面的滋养。

文/周琳 张馥

编辑/张海鑫

  如果杨贵妃看到今天的物流业发展一定会惊掉下巴,因为不需要八百里加急,岭南的荔枝隔日便可飞入长安的“寻常百姓家”。

  如今随意走进一家大型超市,就可以轻易买到来自挪威的鲑鱼、来自比利时的巧克力、来自泰国的水果,以及来自大西洋的龙虾、来自欧洲的奶酪……伴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全球的食材开启了旅行。厨师们手中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和新鲜,食客们的口味越来越刁钻,物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改变了全球的美食地图。

物流史话

  “一骑红尘妃子笑”,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从小喜欢吃荔枝,于是朝廷每年都会派人从岭南进贡荔枝给贵妃享用。为了在长安城里吃上一口鲜荔枝,可谓是不惜代价,岭南与长安相距2100多公里,乘快马昼夜兼程地运送,也要足足走上10天。即便是采用20世纪中期的火车进行运送,也需要一天半左右。但在冷链物流已十分发达的今天,从西安下单的荔枝,次日就可送货上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物流业已在中国发展了数千年,早在秦朝时,就通过“车同轨”实现了货物流通。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域外的核桃、胡萝卜等易于运输的产品被带入汉王朝。到了唐代,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和马六甲海峡等地的航路纷纷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运输的主要路线。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二十八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航海船队,访问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30多个国家,将胡椒、辣椒等香料引入中国,辣椒的引入逐渐改变了川渝等地的饮食习惯。甘薯、马铃薯、玉米、土豆、辣椒、西红柿、洋葱、胡萝卜、西瓜等居民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均在不同时期传入中国并开始大面积推广。

  由于运送时间和保鲜技术等约束,以往的物流只能运送干果、茶叶、香料等不易腐烂的食物,直到冷链物流的兴起,来自世界各地的珍馐美味才逐渐摆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冷链物流的发展源于冷冻技术和电冰箱的发明,1908年,工程师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在说明控制低温条件能保障食品品质、减少食品腐败时,第一次提到了冷链这一术语。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冷藏运输的方法以水上和铁路运输为主,运输种类较少,运送距离较短,主要采用天然冰加盐作为降温手段。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随着机械式三层冷库和强制空气制冷技术的出现,冷藏集装箱成为一种新运输载体,公路运输逐步取代铁路运输。20世纪末至今,以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农产品产业链快速兴起和微生物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冷链物流效率,推动了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这一时期,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空运物流得到普及,冷链物流的发展日趋完善。

食材的全球旅行

  物流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食材,而且推动了农业资源的再分配,助力产地经济的增长。

  对于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运输行业特别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能有效缓解这些国家的资源压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美味、新鲜、营养的菜肴。

  以日本为例,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热量计2021年日本食物自给率仅为38%,也就是说近6成的食物需要依靠进口来保障,比英国和德国分别低32和46个百分点,比自给率最高的加拿大低约195个百分点。分品种来看,日本肉类自给率为53%,其中牛肉、猪肉和鸡肉的自给率分别为38%、49%和65%;水果自给率为39%,年均水果进口量可达245.4万吨;豆类自给率为8%,其中大豆自给率仅为7%。

  对于那些农业资源禀赋优异的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提高了这些国家的贸易水平,推动经济增长,为该地区的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收入。

  比如,物流业的发展让乌克兰成为了欧洲的粮仓。乌克兰拥有欧洲第二大河流(第聂伯河)和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第聂伯河沿岸),主要向欧洲国家出口小麦、大麦和玉米等谷物。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年均谷物出口量就达到了272.6万吨。21世纪,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乌克兰的年均谷物出口量达到1906.6万吨,出口数量增长了近7倍。

  再如,物流让西班牙成了欧洲的菜篮子。受三面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西班牙许多地区气候温和,可以生产许多种类的反季节蔬菜,是欧洲蔬菜作物的主要出口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2019年西班牙的蔬菜出口达947万吨,其中,出口西红柿242.6万吨,占蔬菜总出口量的25.62%。

  现代物流技术还将巴西的大豆和牛肉运往中国,中国作为巴西农产品的最大买家,2021年从巴西采购5815.1万吨大豆,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60.2%,占巴西大豆总出口量的近7成;进口牛肉超过85万吨,占巴西牛肉总出口量的近5成。

  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美食的融合,在外地食材与本地食材的碰撞中,创造出一道道兼具传统与创新的美味。物流让挪威的鲑鱼遇见日本的寿司,让印度的咖喱走进西方的厨房,让马来西亚的榴莲邂逅欧洲的芝士,让意大利帕尔马火腿有机会在东方的餐桌上展现自己的魅力……美食的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让文明融合在味蕾中跳动。

  在这个物流发达的年代,农产品在交流中丰富着彼此的味道,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给了人们精神层面的滋养。

小众食材走进大众视野

  消费者对食材的食味、新鲜度、营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物流中食物营养和成分的损失问题。食材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营养、质量等方面的损失,营养学家测定,在运输过程中,青蒜和葱会流失50%的胡萝卜素,绿豆将失去60%的维生素C。一些天然食物中的酶和抗氧化物也会在运输过程中流失。

  第二,食材在配送过程中新鲜度等会有所下降。储运过程对于食材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的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冷鲜肉类、海产品等食材。

  第三,物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现代物流行业带来新挑战,大量国际物流公司由于疫情的发生,暴露出人手不足、航运停滞等问题,但也为自动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尽管面临上述挑战和短板,当前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正推动着传统冷链物流产业加快向可视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不但提升了冷链物流对食材整个生命周期的追溯能力,而且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有保障的消费模式。同时,低碳经济发展,推动着冷链物流逐渐朝着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损耗的方向发展。在运输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提升物流的保鲜时效,降低食物营养流失,为食客们带来更加多样、营养丰富的食物,将是物流业未来发展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智慧物流将实现规模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会更加普遍。冷链物流的辐射范围将更加广泛,冰鲜产品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县城和农村也将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生鲜配送服务。冷链物流的损耗程度也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物流价格进一步下降,那些对运输要求较高的食材也不再高不可攀,更多的小众食材将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随着生鲜保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会更加丰富,食物的营养成分也将得到极大的保留。

  也许,未来某一天,无人机会带着包裹停在你居住的小院,打开包裹一看,你前一天晚上下单的黄花鱼,此时被装在特制的盒子里,嘴里还在吐着泡泡。

  (周琳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馥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2022年12月1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