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汽车品牌忙转型

2023-01-10 10:21:49 来源: 《环球》杂志

 

摄于2019年10月29日上汽大众生产流水线上的朗逸纯电新能源车

  除了在电气化进程中的摇摆不定,没有针对中国市场作出及时调整也是合资汽车品牌的一大问题所在。

文/崔赫翾

编辑/乐艳娜

  2022年11月30日,广汽集团公告,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广汽菲克的破产清算申请。广汽菲克申请破产,被许多人认为是合资汽车品牌“躺赢”时代的结束。在过去5年里,多家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遭遇产能滑坡,而中国一众自主品牌借新能源优势迎头赶上并完成反超。合资汽车品牌遭遇了什么问题?未来又将如何转型自救?

下滑态势

  “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这句曾风靡一时的广告语,就出自广汽菲克。2010年3月,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各持股50%共同成立广汽菲克。2017年,广汽菲克销量达22.2万辆,是当时新晋合资汽车品牌中销量最高的,并实现了自2015年12月以来连续25个月同比增长,其中Jeep国产车型销量同比增长了57%,一时风光无限。

  但从年销22万辆到负债超80亿元,广汽菲克只用了5年。广汽集团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广汽菲克(未经审计)总资产为73.22亿元、总负债为81.1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0.8%,资产已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不过,业内对广汽菲克的“倒下”并不感到意外,在一众合资车企中,广汽菲克旗下品牌与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存在感日渐萎靡,仅有Jeep一个品牌在售。广汽集团在此前的公告中也提及,近年来受产品竞争力下滑等因素影响,广汽菲克生产经营逐步陷入困境,虽股东方采取积极措施并多次增资,但经营效果未能改善,目前其生产经营已陷入全面停滞。2022年上半年,广汽菲克累计销量不足2000辆,而从6月份起其产销便双双为零。

  其实,广汽菲克不是第一个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2018年至2022年,已有多家合资车企和品牌淡出中国市场,包括长安铃木、东风雷诺、华晨雷诺金杯,等等。

  就在不久前,有相关媒体报道,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捷克汽车制造商斯柯达汽车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将在2023年做出最终决定。对此传闻,斯柯达相关人员回应称,作为公司正常商业运作的一部分,斯柯达持续对其在国际市场的定位进行评估,并调整战略以适应当地市场发展,这也包括中国市场在内。但上汽大众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开始,上汽斯柯达的销量就已开始下滑。2022年1~10月,上汽斯柯达累计在华销量3.8万辆,同比下滑61.32%。

  萎缩,是2022年合资汽车品牌的主基调之一。作为曾经燃油车市场的销量王者,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市场表现都出现了下滑态势:一汽-大众11月销量为11.7万辆,比2021年同期下滑12.5%;上汽大众,11月销量为9.3万辆,同比下滑17.9%;跌幅最大的是一汽丰田,下滑了38.8%。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简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4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23%。而同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冠军比亚迪零售销量为21.76万辆,同比增长125.1%,超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销量之和。

困局何来

  1984年,北京汽车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自此,中国汽车合资的大幕缓缓拉开。2015年之前,合资汽车企业因为数量和品牌的绝对优势,一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甚至获得2/3的市场份额。近些年来,中国自主品牌的口碑迅速崛起,不断向上冲击市场。与此同时,豪华品牌一边享受着市场需求向上的红利,一边向下延伸,进一步压缩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电气化潮流下,合资汽车品牌的步伐明显落后。

  2022年1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2.8万辆,同比增长70.2%,市场渗透率达36.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6个百分点。2022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06.7万辆,同比增长104.6%,市场渗透率达25%,较上年同期提升15.5个百分点。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11月渗透率仅为5.2%。除大众ID系列外,其余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多表现欠佳,未能带来与燃油车市场同等的辉煌成绩。可以说,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存在感较弱。

  其实,自2012年左右开始,外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路线,几乎和所有企业一样,以试水为主,并不谋求拿下“抢跑优势”。“合资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还不够清晰,在新能源汽车上并未投入有效资源。”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合资企业的外方对电动化转型的态度尚不明晰、决心还不强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由于无法放弃在燃油车时代的优势,无法全面向电动化转型,合资品牌失去了先发优势,也迷失在电动化浪潮下。就在合资汽车品牌迷失之时,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比亚迪官方宣布已于2022年初停产传统燃油车,并将纯电的“海洋”系列与“王朝”系列独立发展;长安汽车孵化了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品牌;吉利汽车培育了几何、极氪……相比之下,背靠跨国集团的合资车企仍在按部就班地导入平台、布局产能,虽然勾勒的蓝图美好,上市销售的车款却不多。

  除了在电动化进程中的摇摆不定,没有针对中国市场作出及时调整也是合资汽车品牌的一大问题所在。

  2002至2006年间担任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政官(CEO)的毕睿德曾有一个经典论断:“我们拿来的是复杂的小车,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却是简单的大车。”

  小型轿车早期在中国市场有着较高销量,如奥拓、铃木雨燕等,但随着消费升级,小型和微型轿车风光不再,合资汽车品牌想要继续“一招鲜吃遍天”、靠一款车型销往全球的策略逐渐失灵。长安铃木的小车和广汽讴歌的性能车,几乎都是直接从海外搬到了中国。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仓石诚司曾坦言,“讴歌是在美国进行设计研发的,所以更重视美国客户的喜好,他们跟中国客户的喜好多少有些出入”。后来因销量不佳甚至被迫退出中国就在所难免。

如何转型

  主流合资品牌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在2022年全面拥抱电动化。

  马自达近日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拿出1.5万亿日元(约合775.08亿元人民币)投入汽车电动化进程;到2030年为其生产的所有车辆配备电动化技术,纯电车型在其全球销量中的占比将从25%提高至40%。

  上汽通用也于近日宣布将加快电动化转型。在中国市场,通用汽车宣布将于2025年底前推出超过15款基于奥特能平台的电动车型,并于2023年推出全新软件平台,全面推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

  此外,丰田推出bZ4X、日产亮相Ariya、广汽三菱拿出阿图柯、现代IONIQ(艾尼氪)6也在国内首发……

  新能源汽车早期发展阶段的“缺位”,让合资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倍感吃力,但不代表合资汽车品牌就会一蹶不振。在燃油车领域,主流合资品牌有较强的溢价能力,且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产品价格覆盖了国内主流市场,这使得其拥有了更多的用户基础和更高的品牌认知。在汽车消费向电动化迁移的过程中,不少用户选择产品时也会将合资品牌车型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频频有新动作的合资汽车品牌能否在中国再创辉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作者单位:瞭望智库)

来源:2023年1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