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斯:小而美的生活和度假之城

2023-02-21 07:30:20 来源: 《环球》杂志

 

码头上停靠的“汉尼拔”号游船

  古城街巷中的烤肉烟火,海港边摊在地上贩卖的新鲜海鱼,还有摩肩接踵而过的游客或者本地居民,所有这些景象都在提示,如今的苏斯更是一座生活和度假之城。

文/顾功尧

编辑/刘娟娟

  尽管突尼斯国土面积在北非国家中最小,却胜在地理位置居中,又是北非大陆伸入地中海最突出之处,因此成就了两千多年前盛极一时的迦太基古国,也留下了海岸线上一连串的度假胜地。拥有20多万人口的苏斯在突尼斯绝对称得上是大城市,哈马马特湾向东连接地中海,苏斯恰在这海湾的怀抱之中,坐拥波澜不惊的海滩,迎接着来自国内外的万千游客。

惬意海滨

  矗立着突尼斯共和国首任总统布尔吉巴骑马雕像的环岛广场,位于苏斯古城、新城和海湾的交会之处,以布尔吉巴命名的大道由此笔直地进入新城,现代化的酒店沿着这条大街和海滩之间的狭长地带次第排列。对于像我这样刚从沙尘飞扬的撒哈拉沙漠自驾而至的游客来说,原本已经习惯了简朴甚至简陋的民宿客栈,突然间站在了繁华的大街上,吃力地仰起头望向数十米高的摩登酒店,实在需要些时间才能回过神来。

  我所入住的宫殿温泉酒店的后面,便是波涛涌动的沙滩,若住客无意下海,酒店里同时配备了室外和室内温水泳池,即使在岁末年初的寒冬里,也可以满足亲水嬉戏的休闲所需。

  在这片游人如织的区域找吃的尤为容易,你可以在布尔吉巴大道远离海岸线的一侧钻进一条条小巷,找一家同时供应法式菜肴和北非本土饮食的小酒馆,也可以退回到前面提及的分隔新旧城区的环岛广场,随意走进一家门脸宽敞、桌椅一直摆到人行道上的餐厅饱餐一顿。

  从环岛广场出发,有一条曲线优雅的窄轨铁道,与车流繁忙的街道并排穿行在海岸和古城的城墙之间。铁道虽已废弃,却正好指引着游人漫步走向海港,欣赏在碧海蓝天间系缆于码头上的一艘艘游船。这些游船大多造型复古,模仿中世纪北非海盗船,船首直刺青天的一根木杆高挑得有些夸张,而船尾也陡然隆起两层甚至三层的结构,分层开窗,透露着生活气息。

  为了招揽游客,这些海盗船的命名要足够响亮,迦太基英雄汉尼拔的名头自然大受欢迎。我很轻易便在海港里找到了这样一艘汉尼拔船,船首的长杆下还雕有汉尼拔一手遮阳、一手前指的英雄形象,格外醒目。

清爽古城

  在游历过摩洛哥、突尼斯甚至地中海上马耳他岛的诸多古城后,我原本对于苏斯古城并无过多的期待,完全抱着漫游的心态,只打算徐徐步行穿城而过,去往古城的考古博物馆。历史可以轻松上溯到两千年前的苏斯,保留着从迦太基和罗马帝国时代遗留下来的诸多墙面或者地面马赛克装饰,因此它的考古博物馆号称拥有突尼斯第二大规模的马赛克收藏,这也成为了我穿行古城的动力之一。

  苏斯古城规模虽然不大,却有完整的一圈城墙,城墙上间或镶嵌着仿古的马赛克图案,不必多说,画面的主题一定与海洋有关。古城格外透着一种清爽的感觉。譬如,某些主干道般的巷子中尽管店铺林立,却并不见有商贩过分热情地拦住我们这样明显远道而来的游客强行推销。而如毛细血管般分岔出去的小巷里行人稀稀拉拉,白色的外墙上往往有些涂鸦或者脱落的墙皮,但转过街角又能见到一扇色彩和花纹俱佳的木门,或者曲线优雅的铁艺花窗,可供摄影爱好者尽情拍照。

  蓝色、白色和黄色构成了苏斯古城的主色调。街巷里大多数人家都是白墙,门窗以及从门窗上向外伸出的长檐大多漆成天蓝色,又几乎与对门的屋檐在半空中合拢,给行走其中的人们遮阳挡雨。街区中小巧玲珑的清真寺,以墙壁上粉刷的黄色与周围的民居区分开来。各条街巷的地面则以尺寸统一的黄色方石铺砌。

  兜兜转转,无意中路过一家门脸颇宽敞的茶室,墙上红色的漫画吸引了我。在一个可容数人并肩通过的拱门两侧,一边的墙上画着一位手执海王三叉戟、脚蹬足球鞋、浓密须发和身上的运动短袖短裤皆为鲜红色的卡通人物,他的一只脚下还踩了个足球,拱门另一边墙上则是红白相间的巨幅徽章,徽章正中间是一颗五角星,左右两侧用阿拉伯语和法语写着文字,上方是法语缩写E.S.S.,下方则写着“1925,苏斯,突尼斯”。不消说,这一定代表着本地最受欢迎的足球俱乐部。

  我随即用手机上网搜索了这家俱乐部,搜索的结果惊到了我,这家名为萨赫勒体育之星的球队,在整个非洲竟然都堪称传奇,它拿遍了非洲足联组织的各种俱乐部赛事的冠军。此刻时间尚早,茶室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位茶客,但不难想象有球赛的夜晚这里该有多喧闹。

临海堡垒

  我的苏斯之行多少有些遗憾,在穿行了古城后,却得知坐落于古代城堡中的考古博物馆当日闭门谢客,只得绕行古城临海一侧的街巷返回。在发现临近新城的大清真寺这天同样不对外开放后,我庆幸还好有与大清真寺邻近、被称为黎巴特的堡垒古迹可供参观。

  上面提到的这三座古建筑,代表着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这一地区仍然笼罩在紧张战争气氛中。为防范从北方跨越地中海而来的基督教势力,这些临海建筑都更加强调军事属性而非美观装饰。

  以这座正方形结构的黎巴特堡垒为例,长宽均38米,却只开有一道勉强可容两人并肩穿过的入口,入口两边的圆形立柱大概是这里唯一有些装饰元素的地方,仔细看柱头上的浮雕纹饰,我揣测它们是阿拉伯征服者从本地更早之前的迦太基或者罗马建筑上拆解后复用,因此乍看上去与周边的风格略显不搭。

  进入到堡垒的庭院内,肃杀的气息愈发浓郁。它的地面层完全没有向外开窗,内部一个又一个简朴的拱形结构支撑起上层的重量。参照入口处悬挂的说明,这一层原本是堡垒中士兵作住宿和祷告之用。露天的楼梯从地面连接到堡垒的第二层,这第二层被分作了一个个独立的房间,某些房间开有向外收拢的逼仄竖直的射击孔。参观者还可以顺着楼梯继续登上第三层的平台,这里视野开阔,面向堡外、院内修建了连绵的城垛,每一个城垛上同样开有射击孔。这第三层平台的中央以及四角上,又分别设置了袖珍而相对封闭的小碉堡。在面向东方,亦即海湾方向的拐角处,还耸立着格外高大的瞭望塔,吸引着来客把目光最终都汇聚在这座塔上。而这塔,甚至高于隔街相望的清真寺宣礼塔,站在此处几乎可以眺望整个海湾,又可以回首俯瞰整座苏斯古城,与远处城墙对角点被用作博物馆的城堡遥相呼应。

  黎巴特所见,无不显示出这座堡垒的战斗属性,它每一处的结构设计,都是为了士兵们能步步为营地与来犯之敌在堡垒内外周旋作战。然而,今天的游客们站在堡垒上四下望去,除去那几座标志性的建筑,其余已皆是满满的市井气息。古城街巷中的烤肉烟火,海港边摊在地上贩卖的新鲜海鱼,还有摩肩接踵而过的游客或者本地居民,所有这些景象都在提示,如今的苏斯更是一座生活和度假之城。

来源:2023年2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