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蒙古国之年”翩然开启

2023-03-29 07:34:21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2019年8月19日拍摄的蒙古国牧区景色

  “探访蒙古国之年”,是蒙古国政府对未来两年的界定。春风浮动,万物复苏,这个“草原之国”格外充满生机。

文/《环球》杂志记者 阿斯钢(发自乌兰巴托)

编辑/吴美娜

  “恳请你们帮助我们邀请中国游客,你们每一条关于蒙古国的新闻,都是向中国游客发出的一封‘邀请函’!”今年初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蒙古国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钢珠勒女士如是说。

  随着中国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旅游,蒙古国对旅游业的复苏寄予厚望。钢珠勒特意为记者介绍了该国旅游业振兴计划。她表示,蒙古国明确的目标是2023年接待100万游客,总理奥云额尔登非常重视旅游业并亲自领导这项工作。

  “探访蒙古国之年”,是蒙古国政府对未来两年的界定。春风浮动,万物复苏,这个“草原之国”格外充满生机。

政府为复苏旅游做足功课

  “中国是蒙古国旅游业最大市场。”蒙古国旅游协会主席钢图木尔近日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蒙古国一直致力于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他说,旅游业对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两年,蒙古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复苏发展。

  蒙古国自然环境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蒙古国接待外国游客数量创纪录,达57.7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占30%以上。新冠疫情发生后,到蒙古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大幅减少。

  钢图木尔强调,蒙古国政府和旅游业不断努力提高服务品质、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迎接更多外国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

  蒙古国政府2022年11月审议了该国旅游法修订草案。内容包括对外国游客实施退税优待政策。蒙古国法律和内务部长尼亚木巴特尔说,蒙古国政府已将2023年至2025年确定为“探访蒙古国之年”。

  尼亚木巴特尔表示,蒙古国旅游法修订草案主要考虑如何增加外国游客以及消除外国游客增长相对缓慢的各种因素。目前,蒙古国航班数量少、机票价格高、签证条件过于苛刻等,均被视为蒙古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尼亚木巴特尔说,蒙古国政府计划大力支持航空运输企业、提供签证优惠、增加免签国家数量等。另外,还将通过依法适度开放狩猎旅游等方式吸引外国游客。

“马背国家”从历史中走来

  蒙古国旅游部门提供的旅游线路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少量历史、文化和考古遗迹。

  位于蒙古国西北部的库苏古尔湖,被誉为“东方的蓝色珍珠”,是游客首选之地。库苏古尔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蕴藏着地球近1%的淡水资源。游客可以在这里划船、钓鱼,了解使鹿人的独特生活,观看驯鹿、骑马等。

  位于蒙古国东方省的“典型草原”一望无际,驱车上百公里甚至都看不到草原的边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不感叹,这样未遭受破坏、保持了原貌的草原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来到蒙古国,去看一看位于鄂尔浑河谷的蒙古帝国第一都城哈拉和林古都遗址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除了自然风光,游客也能感知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初选择此地作为蒙古帝国都城的深谋远虑。

  距离哈拉和林不远处,在后杭爱省境内有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20年被宣布找到的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关于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即匈奴人的统治中心和重要礼制性场所,文献记载并不多,只记载其大概位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一带。

  蒙古国国庆那达慕每年7月举行,通过那达慕游客可以系统了解这个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着游牧文化传统的“马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在今天。

中蒙“双向奔赴”进行时

  全面、立体地展示匈奴、契丹以及蒙古等古代和现代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国成吉思汗博物馆已于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成吉思汗博物馆结合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等,展示了与蒙古国历史有关的近1.2万件珍贵文物,并还原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

  蒙古国政府于2019年决定建设成吉思汗博物馆,其中一个重要初衷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我们一直在改进营销管理策略,以期在未来几年吸引更多中国游客。许多中国游客已预订旅行团,希望来体验当地的游牧生活,欣赏自然美景和名胜古迹。”蒙古国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普日布苏伦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普日布苏伦说,近来,蒙古国旅行社联合成立了一个研究改善旅游管理并吸引中国游客的专门委员会。此外,很多蒙古国民众也盼望赴华旅行。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急于赴中国旅游的蒙古国民众比比皆是,他们热切谈论着曾经去中国旅游的经验或即将赴中国旅游的打算。

  “据我所知,全世界旅游业都在热盼中国游客回归。”另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恩赫珠勒说,相信蒙古国今年会接待大量的中国游客。她说:“政府和旅游部门都相信中国游客人数一定能够恢复到甚至超过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来源:2023年3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