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窃

2023-04-03 15:12:50 来源: 《环球》杂志

  古往今来,博德利图书馆里那些包裹着羊皮、纸页发黄的珍本,不知曾被多少爱书人,以及窃书贼惦记。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理论上说,窃书的历史大概和书籍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曾在牛津大学古老的博德利图书馆里看到一排排拴着铁链的中世纪图书,铁链是当时图书馆的防盗手段。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前,一本书的价格几乎相当于现在的一辆跑车。当时的牛津学生只能站在原地学完那些“被锁住的知识”。

  古往今来,博德利图书馆里那些包裹着羊皮、纸页发黄的珍本,不知曾被多少爱书人,以及窃书贼惦记。

  我所知道的最疯狂的窃书贼,莫过于斯蒂芬·布隆伯格。

  爱书人的宝典《文雅的疯狂》详细介绍了这个专偷善本珍本的雅贼。这个未曾结婚、有精神病史的男人,在20年间开着他的凯迪拉克和别克车,从美国40多个州和加拿大两个省的图书馆、博物馆里,精心挑选古籍珍本和各种手稿,将它们偷走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仓库里甚至是浴室里。

  为了偷书,布隆伯格有时假扮成外表斯文的大学教授,有时用随身携带的假的馆藏章和书标移花接木,让馆员误以为他手中的书来自别的图书馆。

  在布隆伯格41岁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抓获那年,他拥有的2.36万册珍本和手稿估值约2000万美元。但他到底偷了多少本书,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对这个传奇窃书贼的各种报道中,提到的数字都不相同。

  不过,布隆伯格从未出售过任何一本自己偷来的书。他对每本书轻拿轻放,深入研究被他定为目标的“摇篮本”(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至公元1500年的早期书籍)。偷书前,他甚至会细心调研并列出“觅书清单”。

  也许,在这个震惊全球爱书人的窃书贼看来,他并没有偷书。他只是把书从一个图书馆拿到了另一个图书馆——他的家。也许,布隆伯格能和笃信“窃书不能算偷”的孔乙己成为知己。

  在他们看来,若是出于感情而非利益,对他人书籍秘而不宣地占有,那就非但不是粗鄙的罪行,反而给予了那些未被充分“疼爱”的书籍以应得的爱,只能算是一种雅致的痴迷。

  这种痴迷,也体现在康有为对《碛砂藏》的觊觎上。据说100年前,康有为在西安讲学,参观卧龙寺时发现该寺存有宋版《碛砂藏》且保管不善,便提出由他本人代为整理保管的要求。不料这一要求引发社会舆论,有人指责康有为意欲“盗经”;也有人为他辩护,称康有为只是想影印此书以广流行。“圣人盗经”自此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如今,作为镇馆之宝之一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等处的《碛砂藏》吸引了众多爱书人前去探究——到底是什么书能如此迷倒康有为,让他心生贪与痴。

  抛开法律与道德因素不谈,即使康有为确实动过窃书的念头,书痴们大概也会理解甚至同情他。或许,不少书痴在面对那些美妙的珍本古籍时,也曾动过占为己有的念头吧。特别是当这些书因保存不善,或佚或残时,就更让他们痛心不已。

  就像美国学者汉密尔顿所说:“我们天生就有偷书的欲望。”

来源:2023年4月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