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乐中听到了共享单车

2023-05-12 07:38:41 来源: 《环球》杂志

   如果让我来解释“新民乐”,我会从这次听音乐会的体验中总结出这么几个关键词:自信、多元、创新。

文/桂涛

编辑/胡艳芬

  最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颠覆了我对中国传统民乐的认知。

  在我印象中,笛子、唢呐更多出现在婚丧嫁娶、庙会寿礼中,植根生活,生动但土气。而这一次,我从民乐中听到了塞外风情、生机活力。跳动的韵律不但能“描绘”大漠夜晚的星空,甚至还能表现城市街头经过的共享单车。那乐音赏心悦耳、意趣盎然。

  这场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精心创排的音乐会,就是要用“新民乐”的理念与手法讲述“塞上江南”——宁夏的古往今来。我总以为民乐是要让人聆听中国的过去,但乐团总监陈冰教授告诉我,民乐还要让人听中国的现在,甚至将来。

  舞台上,陈冰带领年轻的乐师们,用手中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发出时代的声音,不仅有琴筝箫笛,和宁夏当地乐器“泥哇呜”,而且有西洋乐器吉他、手风琴;不仅有西北花儿民歌,而且有童声合唱等。

  在表现西北塞外风情时,乐手们别出心裁地弹奏有着3000多年历史、浸润了和合文化的古琴,来表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我在音乐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常常以“听不懂”为借口躲避朋友发来的各种演奏会、音乐剧表演的观赏邀约。而现在,如果让我来解释“新民乐”,我会从这次听音乐会的体验中总结出这么几个关键词:自信、多元、创新。

  这几年,常能看到民族乐器与影视歌曲、摇滚电音,甚至是手游二次元等流行元素结合起来的表演。在一些短视频网站,也总能看到穿着汉服的“互联网世代”年轻人,用电声二胡演奏流行歌曲,演绎中国式浪漫。

  学琵琶的女儿,也总会在练习的间隙弹起《踏山河》《孤勇者》等年轻人喜欢的流行乐,比练传统曲目更加用心。

  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新民乐的边界何在?甚至认为,民族音乐一旦太花哨、太流行就会失去审美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人说过,民乐就只能是《二泉映月》《十面埋伏》……任何一种音乐首先要被听到,要存活、生长,土或洋、雅与俗的争辩倒在其次,甚至根本就不打紧。

  中国早期的民乐团就曾借鉴西方交响乐队,比如二胡对提琴、竹笛对长笛,试图一比一复刻过来。但后来发现,中国民乐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模仿不了别人,只能做自己。

  而这个“自己”也正是在不断成长、探索与发现中逐步清晰起来的。“何以民乐”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是个伪问题。

  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的地方。

来源:2023年5月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9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